豆豉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栀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TUhjnbcbe - 2021/5/21 17:10:00
栀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栀子现代学认识

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本经》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1.热病心烦2.湿热黄痘3.淋证涩痛4.血热吐衄5.目赤肿痛6.热毒疮疡7.扭挫伤痛

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栀子在《伤寒论》中的条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总结

从上述条文中可以看出,栀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离不开“烦”与“热”二字,更甚者可见心中结痛,病位大都在心胸,也涉及到中焦脾胃,这类方证往往是因为火气不降,独盛于心,或者是胃气不降,逆而上扰于心,气机不畅,则郁而发热,既不能外达而解,也不能下行传导,必然使心神受扰,发而为烦,甚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所以在治疗方向上应以降心胃之火气为主。

《神农本草经》云:“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邪之气。胃中热气,黄色入阳明,性寒能清热。栀子正黄,亦得金色,故为阳明之药。但其气体清虚,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肠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蕴热,惟此为能除之。”故取栀子苦寒之性清心胃之火,降心胃之气,从而使气降火退神安。然而苦寒药物诸多,例如黄连、黄芩皆为苦寒之药物,为何独取栀子?《伤寒论》中对于火旺的症状有很多,例如:热、烦、大烦、心中悸而烦、胸满烦惊、谵语、惊狂、心下痛等等,然而对于不同的症状,张仲景取用了不同的苦寒药物,因为对于火热,是有程度和部位的区分的,栀子汤类病证大多都搭配了淡豆豉这一味药,豆豉苦凉,同样可以清心除烦,然而特殊的是,豆豉辛散轻浮,其宣散之力尤盛,栀子与淡豆豉相配伍,既可宣散郁滞之心火,又可下敛亢盛之心火。从药物及症状来看,栀子类方证其热势较轻,而且其病位相对较浅,故没有取用苦寒直折的黄连、黄芩等药物,也没有取用重镇敛降的龙骨、牡蛎等药物,而且对于黄连、黄芩,其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心火热,在《伤寒论》中也多处用于清脾胃、大肠湿热等证,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把握火旺的程度及其病位,针对不同的症状合理使用栀子这一类的药物。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栀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