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沙县肩膀戏之后又一入选省级非遗的保护项目。
沙县小吃是指沙县人始创于晋,兴于唐宋,至今有不少还保留着古老的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和民俗性的,通过蒸、炸、煮、烙、煎、烤、烧、炒等烹饪技法制作的,不属于大菜类和一般主食面点的风味饮食制品。沙县人采用当地盛产的稻米、杂粮、薯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食品,以满足先民们在农业节气、传统节日以及生诞、婚嫁、丧葬、祭祀、宗教等各种礼仪活动的方面需要,具有口口相传、师徒授受的特殊文脉,又与福建地域文化特点以及人文精神相关联,堪称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沙县小吃在制作工艺上,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明显差异,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和制作特点。从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的传承谱系来看,沙县小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客家饮食风格。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城关小吃为代表,受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风味小吃影响,制作精细,口味清、鲜、淡,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丏食)、烧卖、肉包、花椒饼、鱼丸、豆腐丸、烫嘴豆腐、烤豆干等;二是以夏茂一带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制作原始纯朴,原汁原味,口味咸、辣、酸,如米冻、喜粿、米冻皮、豆腐包、金钱蛋、芋包、浆糍、芋丝饼、牛系列食品等。此外,如南霞泥鳅粉干、南阳蛋索、郑湖板鸭等都有一定知名度。无论是城关流派还是乡村流派,沙县小吃的经营者都喜欢自己加工自己售卖,即“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经营格局。在经营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营策略,就是每天制作的小吃商品数量不多,一般都当天售完,或者现做现卖。从原料采购与食品保存的角度看,这样做有效地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度,这是沙县小吃新鲜可口的重要原因。
沙县小吃食材基本上以天然植物性原料为主,辅以少量动物性原料,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合乎健康饮食标准,有的还有祛病保健的作用。从食品营养学上来说,沙县小吃可以说是典型的自然食品。所谓食物是最好的医药,沙县小吃的原创者、经营者大多懂得“药食同源”的道理。为弘扬沙县小吃的营养保健功能,博采营养烹饪学、传统医学的精华,根据食材特性开发出各种营养炖品,少的十多种,多的几十种,以供食客随意挑选。沙县小吃采取最原始、最古老的蒸、煮、炖等加工方法,制作出营养均衡、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快捷便利的大众食品;还有更适应南来北往的食客选择的做法,就是为保证沙县小吃味道的纯正自然属性,烹饪时不添加诸如酱油、麻油、五香粉、胡椒粉、番茄酱、辣酱、辣椒等调味品,而是将这些调味品放置在桌上或店堂内食客可见的位置,由食客自我选择,自我添加,如此二次调味的食法,也是保持沙县小吃新鲜可口的重要原因。沙县小吃的宗旨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原质不变,现做、现煮、现卖,方便快捷,质朴为佳。其口味大众化、价格平民化、经营便捷化,适应性强,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时至今日,沙县小吃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经营模式,使得沙县小吃不再是小家的独享和节日的美食。沙县小吃就是这样薪火不熄,代代相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沙县小吃有多个品种,常年供应的有60多种,加工方法多样,以蒸、煮、烫为主,原料以米、面、豆、芋、薯等食材为主,沙县本籍人家都能做上几样。
依照学科分类,沙县小吃品种大致可分为面类、米类、杂粮类、炖品类、其他类。
面类: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有扁肉、拌面、清汤面、韭菜面、太平面、烧卖、甜烧卖、蒸饺、锅贴、烙粑、花椒饼、葱肉饼、菜头饼、花生饼、酥饼、羌饼、肉包、煎包、小笼包、寿桃包、金钱酥、耳朵酥、麻花、酥糕、三层糕等。
米类:以南方籼米、糯米为主要原料,有包心白粿、芋头粿、米冻、米冻皮、喜粿、糍粑、岩酥、百果糕、年糕、浆糍、麻球、大肠糕、膨糕、发糕、七层糕、桂花糕、清凉糕、汤圆、元宵圆、珍珠丸子、乌饭团、豇豆包、锅边糊、米浆牛红、米浆猪肺、米浆灌肠、泥鳅粉干、黄鳝粉干、牛肉粉干等。
杂粮类:以豆、芋、薯等杂粮为主要原料,有包心豆腐丸、滚粉豆腐丸、老情人豆干、蕨粉芋包、芋鳅、香芋饼、金包银、洪武豆腐、烫嘴豆腐、烤豆干、豆干包、地瓜麻球、清蒸蛋糕等。
炖品类:原料有猪排骨、猪脚、脑、猪肝、猪心、猪肚、猪腰、猪大小肠及鸡、鸭、鹅、牛、羊、狗、兔、蛇、鸽等动物食材,加当归、胆参、枸杞以及百灵草、串串龙等草药炖煲而成。
其他类:腊鸭、鱼丸、蛋索、蛋角、牛肉丸、淮山丸、山枣糕、乌梅糕、糖醋藠、仙草冻、冬酒等。
改革开放以来,沙县政府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通过一系列严密、细致、条理化、持久化的手段和途径,创造“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的节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为沙县小吃在全国的扩张和发展创造一切机会。由此,沙县小吃走向全国,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沙县小吃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得到各地专家和海内外华人的认同,在全国各地产生广泛影响。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在行业评比竞赛中,多次获得专家的好评,许多专家、学者著书、作画,赞颂沙县小吃;已形成地方特色品牌,驰誉海内外,还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餐饮小吃行业的博览会,深受欢迎,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项目。每年的“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不仅已成为当地除春节外最热闹、最喜庆的节庆活动,而且也是沙县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县因此还获得“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称号。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见证了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力量。
附录:沙县小吃商标注册情况
年,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向中国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沙县小吃”商标注册,年获批“沙县小吃”图形商标;年获批“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及图形”商标注册;年获批“沙县小吃及图形”集体商标。
年,“沙县小吃”图形商标被三明市认定为知名商标;年,“沙县小吃”图形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又据沙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年报信息,与沙县小吃产业相关的注册商标逐年增多,至年,共有“沙阳”板鸭、“麦丹”味精、“茂溪”冬酒、“原家小吃”等与沙县小吃产业相关的注册商标45件,形成一个沙县小吃商标集群。
沙县小吃获得的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0多年间,沙县小吃中有39个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63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
年,中国饭店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之乡”称号;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
沙县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品种
1.沙县扁肉:又叫沙县面食、沙县扁食、沙县馄饨。2.沙县芋包:外胎以红芽芋、木薯粉为主要原料,馅心有水发笋干、豆干、香菇、瘦肉等,做成饺子状,成品白色,有嚼劲,且嫩滑可口。3.沙县烧卖:分为沙县城关烧卖和夏茂甜烧卖。4.沙县豆腐丸:以红菇烹煮为佳。5.沙县米冻:有米冻糕和芋头粿之分。米冻最常见的吃法是蘸豆豉油、辣椒食用,而加芋头做成的芋头粿则是流行于沙县大街小巷早市的煎芋头粿。
6.沙县米冻皮:传统吃法是蘸豆豉油、辣椒,还有夏茂人的吃法,即以特制的泥鳅与红糟、辣椒、月桂叶、艾草等10多种香料熬制成红糟泥鳅汁,另加蒜末、韭菜叶、葱花以及香油、料酒、味精等调味,舀入小碗中,蘸以食之。还有香菇冬笋炒米冻皮、干贝蟹肉炒米冻皮、青菜炒米冻皮,以及五香凉拌米冻皮、虾仁蒸米冻皮、牛肉蒸米冻皮、红枣百合冰糖蜜汁米冻皮等吃法。
7.沙县喜粿:传统的喜粿,系用赤米做原料,故名赤米粿。
8.沙县烤豆干:吃烤豆干的讲究是要用力把掰下的豆干捏出裂缝来,为的是使豆豉油渗入豆干中去。
9.沙县花椒饼:有传统花椒饼和葱肉饼。传统花椒饼又叫烧饼、芝麻饼。因其饼心中空,食用时可夹入各种食物,常见的是夹米粉肉、芋头粿、红糟苦笋、五花肉、猪油渣等,食用便捷。如在生坯中包入香葱、五香、肉丁烤制则叫葱肉饼,饼香、麻香、肉香、葱香,各种香味交织,且价格最便宜。
10.沙县泥鳅粉干(含黄鳝粉干、牛肉粉干):以南霞泥鳅粉干及南霞牛肉粉干最受食客喜爱。在外经营沙县小吃的业者多以沙县扁肉、拌面、蒸饺、炖品为主打品种,尤其以沙县小吃炖品见长。沙县小吃炖品以其多种食材和原汁原味的做法,受各地食客的欢迎:其原料有猪排骨、猪脚、猪脑、猪肝、猪心、猪肚、猪腰、猪大小肠及鸡、鸭、鹅、牛、羊、狗、兔、蛇、鸽等食材,加当归、胆参、枸杞及百灵草、串串龙等草药炖煲而成。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根据《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沙政办〔〕49号)精神,经各乡(镇、街道)和企业申报、专家组评审、县评选认定工作小组审定,确定陈盛泉、王盛滨(庙门扁肉),侯晓海、侯晓松(高砂巷子拌面),王景熙(佳兰烧卖),黄秀莲(阿莲豆腐丸),姜家荣(姜氏铁门烤豆干),梁永辉、梁永光(声茂隆葱肉饼),李贤锦(李记锅贴),张名容(名容芋饺),林隆杰(珍儿百果糕),胡绍椿(垚香胡记板鸭)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沙县人民政府认定林宏(松生游浆豆腐)、陆玮强(木清泥鳅粉干)、林霞(林霞包心豆腐丸)、吴济松(济松黄鳝粉干)、洪碧圆(老情人豆干)、张遵燕(遵燕郑湖豆干)、曾宪强(曾心耳朵饼)、罗光龙(光龙米冻皮)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卿雄撰文县小吃办提资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