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
TUhjnbcbe - 2020/12/8 1:21:00
白癜风白斑复色 http://m.39.net/disease/a_6201577.html

柴胡


  下面另外(一味)发散风热药,柴胡。这个也是这一节的一个重点药,要求掌握的。目前用的柴胡,品种很多,但是根据国家标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收载的主要是柴胡和狭叶柴胡。柴胡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主要用的是根,所以一般称为北柴胡。狭叶柴胡呢?整个全草,主要是地上部分,柴胡它的叶片像小的竹叶,所以有的又把它叫做竹叶柴胡。用根和用全草是不是能够完全相同?可能目前还有一些争议,因为地上部分明显地含一些挥发油,而根里面没有,根里面主要含皂甙比较多,但在地上部分这个含量又非常少,所以按(道理)说从化学成分的区别,这两者南北柴胡之间,从它的功效应用,应该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主要是什么?也是有待于研究,反正现在各个地方使用的柴胡都是按照教材上这些功效或者它的主治应用,这样子在使用,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观察,把它区别开来,这样子可能更好一些,这是关于药材的简单情况。


  柴胡的基本功效和葛根一样,也是解表退热。柴胡对于外感发热,就是表证发热有很好的退热的效果,所以在当代的临床当中常常把它作为感冒了一个退烧的药物。所以也是笼统的称为解表退热,没有说它疏散风热,那它和前面的葛根一样。从古到今,柴胡治疗表证的时候也是不分寒热,都在广泛使用。由于古代对风热表证的认识不如对风寒表证认识那么深、那么清楚,所以在古代的方当中柴胡应用,多数是在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里面。比如说败毒散里面的柴胡,这些都是辛温解表的方。其实柴胡在宋代《本事方》当中就有一个柴胡散,这个柴胡散就是柴胡和甘草两味药,就是不分寒热,只要是外感发热,这个方其实都可以用。很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张景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他的《新方八阵》当中,自己列了很多的新方,那么在这个散剂,他所谓的散剂就是解表的方剂当中,他自己拟定了三个方,一柴胡饮,二柴胡饮和正柴胡饮。这三个方,他分别把这三个方称为温散、凉散、平散。就说其中一个方明显的偏温,他把它称为温散,也就是发散风寒的,也就是辛温解表的,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另一个柴胡饮,它是配伍了一些清热药,或者发散风热的药,和柴胡配伍,他称为凉散,就是辛凉解表,主要是用于风热感冒;正柴胡饮,就好像寒热要比较相当,里面有防风这一类的温的药,也有其他比如说赤芍这一类的偏凉的药,整个方不表现出来明显的寒热倾向,他把它叫做平散,实际上就是辛平解表,对于表证感冒寒热倾向不明显的,很适合使用。其实辛平解表值得高度的
  柴胡的第二个功效疏肝解郁。疏肝解郁就是对肝气郁结的一种治疗作用,所以它主要是用于肝郁气滞,或者叫肝气郁结。那么我们在中医学基础当中学到肝主疏泄,那么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那么全身的气机都可以调畅,而且比如说妇女的月经这些正常,也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的发挥。所以人的情志,虽然主要是由心所主,但肝的疏泄功能使情志正常,就是不要过分的亢奋,表现出郁怒、烦躁,也不能低落,表现出一些忧郁,这样子一些情况,都需要肝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了以后,那么就产生肝气不舒,就是肝郁气滞,那么它不但要出现胁肋的气机阻滞,胀满疼痛,也可能就是出现情志的一些异常。所以常常出现情志比较抑郁。对妇科来说,常常出现月经不调这样的一些症状,或者痛经等等。柴胡在治疗那样的一些肝气郁结有关的病证当中,都经常使用,而且是很重要的药。比如说有名的逍遥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疏肝解郁的药,那么柴胡在当中起疏肝理气的重要的作用,今后学方剂的时候,今后我们还要专门学行气药,行气药当中有不少的药都有疏肝的作用,当然我们前面讲的薄荷,也有一定疏肝的作用,也可以用于肝郁气滞。比如说在逍遥散当中,它就作为柴胡的一个辅助药,来共同增强疏肝解郁的作用,但是柴胡比较重要,很常用,经常作为主药的药物,薄荷很次要,起一个辅助的一个作用,那么更多的能够疏肝理气的药,在行气药那一章里面,我们到时候还可以联系。


  第三个功效用于中气下陷。这个和葛根一样,它能够升阳,这个升阳也是能够升举脾气,升发脾胃的清阳之气,因为气属阳,这里的这个升阳实际上是升举的脾胃清阳之气的一个简称,所以有的书上叫做升阳举陷。因为脾主升清,那脾不能升清,那脾气就下陷。柴胡对于脾不升清,脾气下陷所引起的,比如说出现这种下坠感,小腹的下坠,尤其是一些脏器下垂,很常用,那么它和一些补气的药,尤其是补气药当中的黄芪,能够共同来升举脾胃的清阳之气。因为脾气不升,脾气下陷,本质上是脾虚的,单纯的柴胡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它没有补益脾气的作用,所以它实际上是和补脾气的黄芪、人参这些药配伍在一起,共同的能够治疗脾虚气陷。所以严格地讲,柴胡的升举脾胃的清阳之气是和黄芪这样的一些补气药,共同发挥出来的。前面的葛根也能够升脾胃清阳之气,但是它偏重于止泻,脾虚的泄泻。因为葛根能够缓解腹泻,虽然它不是直接的止泻药。现在研究有人认为葛根它含的一种淀粉比较多,这个淀粉对于脾虚的泄泻,治疗的时候缓解腹泻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保护胃肠的粘膜,减少一些刺激,减轻一些蠕动,所以它使腹泻有所减轻。所以前人主要把葛根用于脾虚的泄泻,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现在也有初步的发现。那么柴胡治疗的脾虚气陷,又叫中气下陷,更多的是用于这种脏器下垂,比如说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一类,最有名的就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所以尽管功效相同,它们的主治相互有侧重,当然葛根对于脏器下垂的方,金元时期也是很常用的。脾不升清的泄泻,柴胡还是可以使用。但是有的人因为就是觉得柴胡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提到了,它能够推陈致新,好像有的患者服用了以后,它对于腹泻没有好处,确实在临床上有这种情况,所以相对来说,柴胡用于脾虚的泄泻的就要少一些。

这是柴胡的三大功效和它相应的一些简单的主治和应用的情况。那么柴胡在用法里面,就是它有不同的炮制品。一般柴胡就这样子干了以后切片,或者切段,小段,直接入药,那么它主要是解表退热的,就是柴胡生用,而且解表的时候,一般用量都比较大,一般取它的大量,我们书上都是只有10g,或者10g以上,都经常有人使用,用生的,剂量偏大。如果说作为疏肝解郁,一般就用醋来炙,醋炙柴胡,那么能够更好的入肝经,醋能够入肝,前人认为醋作为一种辅料,那么能够增强疏肝解郁,或者疏肝止痛的一些效果。另外用它来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常常用酒来拌炒,就是酒炙柴胡,酒本身升提,就能够增强柴胡的升阳举陷的作用。所以后面两个功效在临床用的时候,它一般用量就比较小。比如说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原方里面,柴胡就用那么两三分,也就是还不到1g,但现在一般不会那么小,但相对来讲,它不会用到解表那么大的量,可能取小量3~6g,这样子更为合适一些。我们书上说的用量后面两个功效偏轻,用来解表退热用量偏重,而且与炮制有一定的关系,这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用法,在这一类药当中,这是柴胡的内容。

升麻


  下面还有一味药升麻。升麻是作为第二个要求的层次,就是作为熟悉。升麻是一个毛莨科植物,它的药用部位,是用升麻的根茎,它也有不同的品种,等同的入药。升麻也是一个偏于寒凉的一个解表药,它功效也是解表退热。之所以我们把葛根、柴胡作为一个重点药要掌握,而升麻没有要求,就是升麻不是一个很典型的解表药,其实在表证当中运用不多。前人把升麻称为阳明伤风之药,就是说感冒两三天以后,就是昨天我讲葛根的时候陶节庵那个意思,皮毛已经进入了肌腠里边了,这个时候使用。所以在古方有的治疗表证的方当中,那么常常和葛根配伍在一起,当然也可以配其他的解表药,比如十神汤配伍的是紫苏,但不管古代或者现代,把升麻作为解表药使用得不多,就是配伍葛根在解表的方当中,它更多的实际上是用来清阳明的热,实际上是把它作为一个清热药使用,说它是一个很不典型的解表药。在当代的临床当中,用升麻来解表的相对也是比较少。所(以)我们知道它有解表退热的功效,临床上也是不会分寒热,都在使用,但是作为一个次要的药物。所以它也不是专门治疗风热表证,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典型的疏散、发散风热的药,这是关于它的解表。


  另外,透疹,也是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升麻的透疹就类似于牛蒡子的临床意义,它既可以疏散表邪,又可以直接透疹,同时还可以清热解毒。因为本身麻疹是一个温热病,需要清热解毒的药物配伍,它就一举三得,它有三方面的意义。

升麻除了透疹以外,它用得很多的在临床上就是清热解毒。升麻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前人是认为它主要是清解阳明的热毒。在温病学家的他们的心目当中,阳明热毒往往是热入营血以后,出现了热毒发斑,所以在古方治疗温热病,热毒发斑的方当中加升麻,那么就用它来清热解毒消斑。在温热病以外内科杂病当中的阳明,当然主要比如说咽喉肿痛,因为咽也是胃的门户,胃热,胃经的热毒炽盛,当然可以出现咽喉肿痛;另外牙龈肿痛,牙龈属于阳明,比如说另外还有治疗什么痄腮这一类的就像这些热毒证,其实都可以使用。那有的人因为升麻把它放在了解表药,就过分的强调它的升浮、升散。因为升浮和升散,那么和清热解毒的清降是不同的作用趋势,所以有的人就担心升浮的药物,对于热毒病证,尤其是温热病热毒发斑这些是不是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担心,所以影响了它的应用。其实没有影响,本身升麻的解表实际上重点它还是在清热,是它疏散作用很不明显、很不典型。所以把升麻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可以说是它应用最广泛的,也应该说是第一功效。所以有的人主张升麻要把它放在清热解毒药,当然这样子能够显现升麻的最佳的、最主要的功效。但是升麻它又有第三个功效,能够升举脾胃的阳气,也是能够治疗脾虚气陷,脾胃清阳不升,而且常常作为柴胡的辅助药,益气,柴胡、升麻,比如补中益气汤都有,和黄芪、人参这样共同来治疗中气下陷的一些有关的病证。为了和柴胡相联系,因为能够升阳举陷的,葛根、柴胡、升麻这类的药不多,可能今后在补气药当中,有明显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有个黄芪,那可能就这么四个药物比较典型,其他的都不典型。所以从升阳这个相同点,把葛根、柴胡、升麻放在一起,又是中药书里面很长时间以来的一个习惯的做法,所以又没有把它轻易的放在清热解毒药当中,所以也是有它的道理,但是它不是很重要,相对次要,所以我们了解它的功效,它这个主治也不难掌握。

淡豆豉


  然后88页,还有一个药淡豆豉。豆豉就是用这个大豆,或者说有的喜欢用黑豆,大豆里面的黑色种皮的黑豆,经过了加工炮制,主要是用它来发酵,先用一些其他的药,比如说青蒿、桑叶,或者麻黄、紫苏这些先煎汤,煎了浸泡(大豆),浸泡了以后,大豆蒸熟了以后,再发酵,实际上是中药当中的一个发酵的制品。古时候的豆豉在中药里面,是有盐有味的,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因为它是《名医别录》记载的一个药,就是说在东汉的后期就开始了。当时很多方里面把淡豆豉叫做香豉,当时是香的,有盐味的,就跟我们现代佐餐用的是差不多。后来发现,作药用的时候不一定要那些调味品,一般可以不加盐,所以现在的豆豉没有盐味,所以味淡的把它称为叫淡豆豉。在用药的过程当中,有一点变化。


  淡豆豉是我们这一章里面要求了解的药物,要了解什么?就了解它这个功效,就是一个解表,这个解表作用也非常微弱,它可以治疗各种表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都可以用,比如说银翘散里面也有,最早的就(是)葛洪的葱豉汤,不管寒热,在初起的时候分不清楚,和葱白一起使用,所以它还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解表药。但是因为作用不强,一般作为很次要的一个辅助药,我们就了解这一点。


  但是淡豆豉从它的加工炮制来讲,它有两种,辅料不同,两类。比如第一类是用青蒿、桑叶这些,本身就是清热药,辛凉解表的药来作为辅料,这样子加工出来的淡豆豉,它是偏寒的,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发散风热的药。但是有的生产厂家不是用的这一类的药来煎汤、来浸泡,作为辅料,而是用的发散风寒的药,这样子加工出来的淡豆豉,应该说偏温的。但是我们这个商品药材当中的淡豆豉,究竟药厂里面用的是哪一种方法?一般他没有明确地告知,所以药房不知道,当然医生就更不知道,不知道其实也不要紧,只不过辅料对它的药性有影响,但影响不会是很大,它仅仅是偏寒或者偏温,所以说微寒微温,并不影响整个方,它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所以在临床上可以不去深究它,用什么方法来加工炮制的。


  要补充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历来的本草或者中药里面,淡豆豉的功效除了一个解表,还有一个除烦。我们这里把除烦删掉了,我这里讲讲删掉的理由,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见到其他的书有豆豉除烦,那我们这书为什么没有?这个供同学们参考。其实淡豆豉的除烦,它也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复方的功效和单味药的功效混在一起了。那么这个除烦,烦就是心烦。心为什么会烦躁不宁?有这个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心胸有热,热邪郁积在胸中,热扰心神,这个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烦不安,另外比如说瘀血阻滞,会致心失所养,心血虚、心阴虚,这些都会造成有心烦的症状发生。心烦仅仅是一个症状,产生这个症状的心热、瘀血阻滞,或者心血、心阴的亏虚。淡豆豉它既不是清心的药,所以对于热邪扰心的心烦,应该说它没有直接的作用,它治疗不了这种心烦。至于瘀血阻滞,或者心失所养的这种心烦,它不是活血药,也不是补虚药,当然也不可能治疗那样一些原因导致的心烦。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黑字落在我们书上的白纸上面一直有呢?那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有一个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就是由我们下面清热泻火药当中要学的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组成,这个方的主治就是这个伤寒,热郁胸中而出现了心烦不眠,而且这个症状还很明显,用栀子豉汤来治疗。在这个栀子豉汤,如果我们今后学《伤寒论》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去读一下原文,那个栀子豉汤是用的生栀子,大者十四枚,用十四枚的大栀子,比较大的栀子十四枚,可能有二十多克到三十克,用量相当大。栀子是一个苦寒性很强的药,有的人就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张仲景马上又说,“得吐者,止后服”。就说有的人脾胃本身就不强健,这样大苦大寒的十四枚栀子,那可能就伤了胃气,导致了胃失和降,出现了呕吐,出现了呕吐,那可能(说明)就是不适合再继续服用了,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说“得吐者,止后服”,应该这样来理解。那么淡豆豉在这个栀子豉汤里面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它不是增强栀子的清热泻火,尤其是清心热的作用,它不是。它在这里面起什么作用?现在我们不好解释,所以在有的伤寒的一些注家,就说它因为它是解表,解表就能够宣发、能够宣散,就说它能够宣发胸中的郁热,它虽然不能清,但是它可以宣散,就是因为它是解表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甚至有的把它说是涌吐胸中的热邪,因为栀子豉汤服用了以后,“得吐者,止后服”,出现了呕吐,好像这是淡豆豉把这个邪气通过呕吐把它吐出来了。这样的一些解释都非常牵强附会,其实大家仔细地去查阅古代的本草文献,淡豆豉在古代,一个是把它用来和中止呕的,在唐宋很多方,本草学上明确就提出来它能够和胃、能够止呕,就说和中止呕;另外它能够解毒,很多有毒的药,甚至中毒了,比如说在《本草经集注》里面,解毒药里面也有淡豆豉,解这个药食毒。那么淡豆豉在栀子豉汤当中,一个是用来降低栀子的苦寒性,保护胃气,减轻这种恶心呕吐,这个是张仲景用药的一贯思想,正如白虎汤药用粳米一样。那么在有的方,比如说瓜蒂散,里面也用淡豆豉,那么瓜蒂散也是对胃有刺激,其实淡豆豉在瓜蒂散里面,也是用来保护胃气的,和在栀子豉汤里面的意思是一样的,紫金丹,淡豆豉和砒霜一起用治疗哮喘,其实一个是解毒,当然另外一个是赋型,因为在这个(方)砒霜量很小,那不好做成丸剂,那么加一点淡豆豉在里面,作个赋型剂,也降低它的浓度,它有很多的意义,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也是,可能是一个一家之言,但是这个是个次要药,这里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讲,为什么把这个除烦去掉,这个理由供大家参考。因为这个涉及到今后学习《伤寒论》的栀子豉汤,涉及到我们今后学习方剂,也涉及到我们见到其他的中药书为什么不统一的地方?我把这个理由这样子讲出来,看是不是有道理?这是关于淡豆豉。

整个解表药我们就介绍以上这些内容,那么就完了。但是其他章节还有一些解表的药,那么学了以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紧密的结合起来,比如说以后我们学祛风湿药当中的独活,化湿药当中的藿香、苍术,它也是发散风寒药,那么可以和第一节的药物相比较、相联系,尤其像独活和羌活,这些都很相似,要加以比较。另外比如说以后要学的金银花、连翘、前胡这些都是发散风热的药,那也可以和我们这里的桑叶、菊花、柴胡这些相类似的一些药物,也应该进行联系和比较。所以这个解表药,除了我们这一章的,大家学了的这二十多种,那么以后还有几种。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黄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