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肺炎在全国肆虐,实践证明中医可以有效治疗疫情。中药几千种,解表药、清热药、开窍药,方剂解表剂、清热剂、理气剂…用什么方药呢?古代也发生过类似瘟疫,曾经给出了许多方剂,可以博采众长用于今天。以下出自《时病论》,清代雷丰(少逸)年著成。在卷八《冬伤于寒大意》冬温一段中有方五首:
辛凉解表法薄荷(一钱五分)蝉蜕(一钱,去足翅)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栝蒌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
清凉透邪法鲜芦根(五钱)石膏(六钱,煨)连翘(三钱,去心)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绿豆衣(三钱)
祛热宣窍法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方中犀牛角可用水牛角大量以代替
辛温解表法防风(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广陈皮(一钱)淡豆豉(三钱)
凉解里热法鲜芦根(五钱)大豆卷(三钱)天花粉(二钱)生石膏(四钱)生甘草(六分)
这一段古籍原文如下:卷八《冬伤于寒大意》冬温
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其劳力辛苦之人,动作汗出,温气乘袭,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肾经不足,温气乘袭,多在于里。冬温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与伤寒迥别。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迭出矣。其证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或面浮,或咽痛,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也,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转剧,神气昏愦,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寒所侵,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何以别之?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
曰∶伏而不发,来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又问∶先生之书,专为六气而设,风、寒、暑、湿、燥,皆已详明,何独火证不详?恐为不全之书,而火证可补述否?答曰∶子不知君火秉权之候,有温病、温毒也;相火主政之时,有热病、暑病也。君相司令而病者,非火证而何?何不全之有哉!况火为阳邪,其证最着,如脉数有力,舌苔黄燥,或目赤,或口渴,或喉痛,或溺红,皆火证也,法当清凉治之。其余五志之火,龙雷之火,悉属内伤,兹不论之。
拟用诸法
辛凉解表法∶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蝉蜕(一钱,去足翅)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栝蒌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清凉透邪法∶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石膏(六钱,煨)连翘(三钱,去心)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祛热宣窍法∶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辛温解表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广陈皮(一钱)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凉解里热法∶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芦根(五钱)大豆卷(三钱)天花粉(二钱)生石膏(四钱)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袁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