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古代称为“幽菽”,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在容县杨梅镇三德村,这里的豆豉制作已有多年历史,黎勇和他的爱人韦伊莲是村里家喻户晓的豆豉师傅,凭着4代相传的工艺和独特的产品配方,一粒粒黄豆在经过他们的双手,变成了齿颊留香,回味悠长的“三德豆豉”。
韦伊莲在晒场晾晒豆豉。
传统工艺造就飘香豆豉
晾晒的豆豉。
如今正值夏季,日晒充足,正是做豆豉的好时节。走进黎勇夫妻俩的豆豉晾晒场,阵阵浓郁的豉香味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粒粒颗粒均匀,乌黑发亮的豆豉盛放于晒场上的簸箕之中铺陈开来。“晒豆豉”是制作豆豉的过程俗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晒”字道出了制作豆豉的秘笈。‘’晒豆豉时需人工来回翻动,确保整颗豆子都能接受充足的日照。只有经过日光的照射,豆豉才能散发浓郁的酱香。”韦伊莲说道。就这样,黎勇夫妻俩凭借娴熟的经验,把握着豆豉的晾晒时间,将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晾晒完毕豆豉的味道、软硬程度都把握得刚刚好。
从豆子变成豆豉,不仅需要时间和天气的相互作用,更需要制作者的匠心。由一颗黄豆变成豆豉,在黎勇夫妻俩这里需要耗费近一个月的时间。制作豆豉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活儿,需要经验,更需要耐心,从选黄豆开始,经过清洗、浸泡、蒸煮、发酵、洗霉、腌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后方能成为豆豉。从黄豆变成豆豉,是光和时间铸就的美味,在夏季时节,演绎着奇妙的变化。
“三德豆豉”,包含的不只是繁复的传统制作工艺,更是对味道的坚守。“比起工业生产,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豉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繁琐的过程,但传统豆豉那独特的口感能够得到大家认可,也是一种幸福。”黎勇说。
用美食传递家乡记忆
“三德豆豉”香飘四里,不仅解了邻乡近里的馋,也慰藉了漂洋过海老华侨的思乡之情。容县是中国著名、广西最大的侨乡,而杨梅镇旅居海外华侨众多,在容县有着“侨中侨”之称。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德豆豉就是杨梅人在这块土地制作出的美食,数百年承载着当地人的味觉。据黎勇介绍,在之前的两次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上,“三德豆豉”不但赢得海外华侨华人嘉宾交口称赞,“三德豆豉”的系列产品更是全部脱销。
晒豆豉,得赶在晴好的天气,并来回翻动,确保每一粒豆子都能接受充足的日照。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黎勇说在保证口感、风味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我们还在不断开发多种形态的豆豉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同时他积极搭建线上电商销售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三德豆豉”这种传统美食。
玉林日报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