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遵循“食药同源”的原则,广义的角度看,食物不仅与药物一样,来源于大自然,同时食物也能治疗疾病。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食物被当作中药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葚、梨、生姜、葱白、桂皮等。同样,人们也把不少中药当食物来用,如枸杞、首乌粉、冬虫夏草、金银花、西洋参等。
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作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所以,在古代医家也常把食物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宜气血,古代医家把牛肉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韩氏医通》就曾直言:“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
羊肉甘,大热无毒,益气补血,名医李东垣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也”,将羊肉的功效与人参并列。
近代,也有学者将海参、狗肉的功用比作红参,《五杂俎》云:“海参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
民间还俗称鹌鹑为“动物人参”,将鸡肉的功效比作党参。
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即将西瓜比作清热名方“白虎汤”。清代名医王孟英曾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将甘蔗汁比作益气滋阴名方“复脉汤”。梨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云:“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等等。
中医方剂中,将食物列入处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粟(胃风汤),糯米(白虎汤、麦门冬汤),蛋黄(黄连阿胶散、排脓汤),豆豉(栀子甘草汤、葱豉汤),红小豆(小豆瓜蒂散、红小豆汤、麻黄连翘红小豆汤),大豆(大豆散、卷黄散),白扁豆(香蕾饮)等。
学习、思考、探讨“药食同源”的道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食物食性的体会,对中国传统营养学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篇文章继续探讨食物“食疗养生”。
我是美食小先生,一个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小伙伴,说的不对的各位多多包涵,如果喜欢或有点帮助,希望大家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