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四川诸多豆豉类经典菜肴是在吸收借鉴外来
TUhjnbcbe - 2024/12/18 17:44:00

四川豆豉的生产、制作顺应天时,适应地势,符合自然规律,真实生动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饮食观念。中国豆豉种类繁多,四川豆豉很好地借助并利用了四川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毛霉生长的有利条件,创制出了毛霉型豆豉,形成了自己的豆豉特色优势。

同时,四川毛霉型豆豉的生产讲究时令。“生产季节从当年立冬到次年雨水节。这段时间气温适宜毛霉生长。”制曲要求:“入室3~4d,豆粒可见白色霉点,8~12d,菌丝生长整齐,且有少量褐色孢子生成,16~20d,毛霉转老,菌丝由白色转为灰色,即可出曲”。

豆豉常温发酵要10~12个月才可出品。四川三台县的潼川豆豉是毛霉型豆豉的典型代表,如今,仍然保持着传统制作工序,按照物候时令进行生产,如此一来,豆豉的品质经久不衰。四川豆豉符合食治养生的思想食治养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要的饮食思想之一。

传统中医认为,食物不仅能够给人体提供营养,还能预防、治疗疾病,起到养生保健的功能。四川豆豉不仅作为民众佐餐、调味的美食,还是民众食治养生的疗品,发挥着重要的养生保健功能。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年均气温达16~18℃,无霜期~d,同时,四川降水量丰富,全年达~mm,全年日照仅为~h,由此导致四川气候环境比较温热、潮湿,细菌易滋生,瘴气重,人们易患头痛、烦躁、胸闷、食欲不振、腹泻等疾病。豆豉性平,归肺、胃经,具有除烦、健胃、止泻、解毒等功效。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淡豉入药和中,治温热诸病”。《本经疏证》曰:“豆豉治烦躁满闷”《开宝本草》认为豆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本草纲目》记录豆豉:“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豆豉的食治养生功能在历来的中医典籍中常见记载,四川民众食用豆豉不仅满足营养需求,口味之欢,还起到了重要的养生疗疾的作用。

四川豆豉凸显了融合创新的精神四川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大省,民众饮食生活具有包容共生、和谐创新的鲜明特征,四川豆豉将这种包容创新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是,四川豆豉就是吸收、融合外省移民豆豉生产技术而创制的。如,潼川豆豉就是由江西泰和人迁入四川而始制。

“清康熙年间,邱正顺的高祖(五倍祖)从江西迁徙三台(原潼川府),在潼川城南门外做水豆豉零卖”,邱五倍为三台“潼川豆豉”之始。太和豆豉原产于江西省太和镇,也是清代康熙年间传入四川,后来在原配方的基础上不断改良,逐渐形成川味浓郁的成都太和豆豉。四川诸多豆豉类经典菜肴是在吸收、借鉴外来菜肴的基础上创制的。

如,豆豉鱼原为湖北传统菜肴,清朝末年引入四川,川人对其积极容纳并进行改良,加入了郫县豆瓣、花椒、辣椒等特色川式调味料,从而创制出了经典川菜豆豉酥鱼。又如,豉汁、豉油类味型原是粤菜的经典风味,川人引入为我所用,加入干辣椒、葱花、蒜米、姜米、花椒等调味,烹制出了豉汁排骨、豉汁盘龙鳝、豉汁文蛤等川菜肴馔。

四川豆豉的发展彰显了民众的创新精神。千百年来,川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断丰富豆豉的类型,增加豆豉的风味,开发豆豉更多的食用价值。

从最早的干豆豉到水豆豉的发明,从豆豉最初用于调味到成为佐餐小菜,从最初仅用豆豉、盐、水等简单原料制作到加入红苕、芋儿、花生、牛肉、辣椒、花椒等特色原料做成风味豆豉,无一不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未来,在川人融合创新精神的影响下,四川豆豉产业将会不断发展、壮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诸多豆豉类经典菜肴是在吸收借鉴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