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不像安徽和江西,以及云南那样有非常出名的豆腐品种。毕竟豆腐的好坏,需要水质的好坏来体现。但是聪明的重庆人,在豆腐的制作和加工上,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不仅是豆制品的种类众多,而且色香味都非常之独特,甚至许多都是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品。
小编在这里随便写10样,结果全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豆制品食品,不信的话,请慢慢看下去。
北碚豆花
豆花是川渝地区常见的传统小吃,几乎川渝地区的所有城乡都有这种小吃的身影。北碚豆花有滚(热却不烫嘴)、嫩(细嫩却又可以用筷子拈起)、绵(韧性十足,入口又无豆质感)、白(色泽洁白如雪)四个特点,配以麻、辣、鲜、香、甜五料俱备的蘸碟,闻名巴渝。
早在清代末年,北碚豆花就享有盛名。其中的嫩豆花又称之为“河水豆花”,豆花细嫩,形如荷叶浮在碗上,碗面热气腾腾,豆花垂于碗边而不下落,就是俗称的“荷叶”说法。年,北碚豆花的制作技艺成为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忠县的忠州腐乳
据传,忠州豆腐乳是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一刘姓寡妇所创,至今千年而不衰。据民国《忠州志》载:“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置木架上霉之弥月,菌满涤以火酒,浸以黔盐入瓮封固约平年,启而食之,味极鲜美,尤以城外刘荣兴酱园所制者为佳,往来过客无不购之以佐餐。”年公私合营后,刘荣兴酱园成为忠县酱园厂。
忠州豆腐乳,呈金黄色或杏黄色,鲜艳有光泽,块型整齐而绵软,厚薄均匀而细腻,入口清香味美,舒适可口,余味绵长。年忠州腐乳成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忠县的石宝蒸豆腐
忠县的石宝寨蒸豆腐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年左右,邓元厨携小女居于石宝寨凉水井村,以售卖豆腐为主的小吃为营生。时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吃到了邓元厨的蒸豆腐和咂酒,当时就“以石宝名冠之”。此后漕溪驿丞,拜邓元厨为义父,学习这门豆腐手艺,并且一直传承至今。
这是一种豆腐先油炸,再加各种作料配以细米粉制作的豆腐技艺。石宝蒸豆腐,其色、香、味、形俱佳,营养价值高,现制现食,食用方便,口味也非常大众化。年石宝蒸豆腐成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綦江的东溪霉豆腐
綦江的东溪镇,地处四川与贵州的交界处,自古以来所受战乱较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腐乳制作技术,据《东溪志》记载,可追溯到唐初,至今仍有民谣:“东溪霉豆腐,有他就有我,闻起臭来吃起香,三天不吃心发慌”。
东溪霉豆腐光泽照人,切面细腻略带微糯,酥软鲜嫩,清香爽口,回味绵长。目前做得最好的是从清代侯积榜开始,传承五代,有年历史的“仁丰和”酱园。年东溪霉豆腐的酿造技艺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长寿血豆腐
血豆腐是重庆长寿区独有的民间美味,起源于明末清初。清光绪年间,便有“血豆腐佐酒,入席思故友”的记载。长寿血豆腐用猪肉和豆腐做成,具有味美腊香、咸鲜适口、形色美观、食用方便之特点。
血豆腐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用独特配方熏制而成,以嵌制猪肉、外裹精制豆腐而得名。其外形椭圆,色金黄,味咸鲜、腊香,回味浓郁。年长寿血豆腐的制作技艺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丰都的仙家腐乳
传说仙家腐乳,汉代就已经有了,当时的老百姓,偶然将庙宇中的香灰混合到新鲜豆腐中,发现豆腐变得久放不坏,而且味道鲜美。这种技艺到民国年间,由曾鹤仙创办的“蔬香园”改进,在正常的腐乳制作之中,加入白扣、砂仁、白胡椒、桂皮等香料之后,生产出仙都牌腐乳,就是仙家腐乳的前身,销量非常之好。
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改名为仙家腐乳,销量反而不如民国时期。但是这种传统的腐乳技艺却得以保留下来,年仙家腐乳技艺被选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仙家腐乳才得以重生!
武隆的羊角豆腐干
武隆的羊角豆腐干,就是有“五里长滩”的羊角镇命名的。一块羊角豆干的制作,要从浸泡大豆开始,磨成豆浆去渣,煮制成豆腐,挤干水分制成豆腐干,再加香料和中药卤制,晾晒、上色到包煮成熟,全程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十分的辛苦。
但是制作好的羊角豆干,表面呈深酱色,黑中透红,其内肉白而泛青,绵软相适,硬度适中,光滑细腻,富有弹性,其味咸淡相宜,五香俱全,口感爽而不腻,不存渣粒,软中有嚼头,口感极佳,食用时馥郁的豆香、药香、美味直入胃肠。年,武隆羊角豆干的制作技艺入选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梁平的袁驿豆干
在梁平的袁驿镇,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豆腐干作坊,一直保存着古老的豆腐干制作技法。现在也经常能看到竹篾条串制的豆腐干售卖。有麻辣、五香、海鲜、甜咸等多种口味,豆干颜色也有金黄、酱色、白色、红色、淡黄色等的,十分的诱人。
甚至连形状除了传统的方形以外,还有条形、丝形。外形小巧,厚薄匀称、香味纯正,油亮通透、入口柔韧绵实。年成为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开州冉氏霉豆卷
在重庆的开州区,有个铁桥镇。一直都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有首民谣:“万亩梨子万亩姜,万亩双椒香四方,万头活猪供香港”,万张豆卷美名扬。”的说法。
冉氏霉豆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清末的时候,还曾经一度成为满清皇室的贡品。全程手工制作的冉氏霉豆卷的味道十分鲜美,煎、炒、焖、煲都可以。而且保存时间也比较长,经过油炸处理可以保存三个月以上。年冉氏霉豆卷的制作技艺成为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永川豆豉
最后压轴的这个永川豆豉,在川渝还未分家的时候,就是四川著名的四大腌制品(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叙府芽菜、宜宾大头菜)之一。永川豆豉最主要的作用,不在豆豉本身,而是它作为川菜很重要的调味料,比如豆豉回锅肉、川味豆豉鱼、盐煎肉等等佳肴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而作为三大豆豉中的毛霉型,其制作技艺是中国毛霉型豆豉酿造技术的唯一遗存。
根据目前的材料来看,是年(明崇祯十七年)居住在永川跳石河的一崔姓老妪发明;年(道光五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鼎丰号”诞生;年(民国三十六年)首次出省,魏学章的听装豆豉在上海销售;年公私合营;80年代,打入国际市场,蜚声海内外;年获得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
重庆距今有多年的历史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巴渝饮食文化。去过重庆的朋友们,不要被重庆的现代建设打造的“魔幻城市”所迷惑,其实重庆的饮食除了江湖气息,还有厚重的历史气息,仅仅是豆腐的制作就可见一斑了。
朋友们,你们觉得重庆的豆腐制作技艺是不是很赞呢?欢迎在讨论区留言!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有版权需求的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问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