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善治寒温病的葱白豆豉饮 [复制链接]

1#

葱白豆豉饮虽不如桂枝汤那么有名,但是也算在中医儿科界大名鼎鼎了。我从去年开始准备这个产品,历史接近一年,大家可能会想不至于吧。

在家中准备豆豉和连须葱白,煮起来只是费点时,工艺却很简单,但是如果要让工厂将其还原成和家庭制作口感差不多的饮剂,则非常困难。大家可以找一找,市面上,葱豉汤能做成饮剂,并且口感一致的几乎没有。

方子和含量出来后,我从膏方试到粉剂再到饮剂,光饮剂大约打了10次样有余,因为提炼的方式和工艺稍有不同,就会出来或大蒜味,或苦味,或甜味,最后拍板的这个版本,虽然依然达不到一摸一样,但是90%的相似度是有的。

煮过葱豉汤的家长一定知道,有股淡淡的臭味,搞笑的是有人说是汗臭味,有人说是脚臭味,我用了淡淡少许的甜味去综合了一下这股奇特的味道,届时也请各位纷纷给出详细的描述吧。

01

亲身经历葱豉饮的辅导员有话说

我们有一位辅导员老师对葱豉饮印象最深刻,第一次是她儿子感冒了,日常也是舌红内热体质,但确实是感冒流清鼻涕的风寒之症。我就让她去买淡豆豉,她兜兜转转了几大药房都没有,最后去的同仁堂,花了几十元的挂号费,买了几十克豆豉回家,这时候已经过了几天了。。。她当时就感叹说,原来这东西这么难买的啊,应该第一时间备用在家里,否则等买到的时候,病都传变了。

其实她的理解不完全正确,葱豉饮和其他方子的不一样之处就是应用很广,不仅是感冒第一时间可用,哪怕过了恶寒的第一阶段,哪怕孩子可能体内有热,舌红苔黄腻,只要还有感冒鼻塞身痛头痛的表现,没有转成完全的温病也是可以用的。这个我等下再细说。

第二次依然是我们这个辅导员老师,自己感冒了,我们正好收到了最后一次打样的样品,她只喝了一袋,到了下班的时候,说几乎无症状了,下班前又喝了一袋,第二天就痊愈了。据她自己说,往常的感冒就是7天一周期,没想到给小朋友们准备的方子大人身上也如此好用。

有了这么两次的体会,尤其最后一次一剂愈,她就很想一探究竟问我葱豉饮为什么这么好用啊,什么时候用啊,哪种感冒适用啊,用量怎么把握啊等等。

那我想作为热爱中医的家长们,一定也是想知道以上这些。

02

葱白豆豉饮的出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葱白豆豉饮的出处,原文记载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原方叫葱豉汤:

“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豆豉和木气以治温,葱头散卫气以治寒,平稳之方也。如不恶寒,忌用葱豉。不恶寒单发热,乃是温病,黄豆一味煎服即愈。葱性疏通卫闭,其性平和,豆豉宣滞不伤中气,取效甚宏,故宜用之,比薄荷稳也。“

以上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小孩子因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也就是我们日常会发现小儿挺容易内热上火的,这种体质比较容易得温病,或者形成温病体质。但是小儿即便是温病体质,也是会得风寒一类的感冒的,就叫做兼感寒温病。热也是有的,寒也是有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孩子舌红苔腻,有点积食可能舌苔还会黄,这个时候就会陷入辩证的困境之中,用温病的方子,还是风寒的方子,大青龙这样的方子,对孩子又会不会太峻猛,嗯,那就用推拿,推哪里,舌苔有积滞,中焦要通,仙人揉腹要安排上,有风寒,面部手法要保证一日两次,又有内热,上三关推不推,清热穴位推不推?这是在学过推拿的家长身上常见的两难之处。

每一次生病都是不一样的,但大体感冒的分类也没有那么复杂,三豆饮,葱豉汤,乌梅饮,这些都是家庭必备的,下次给大家归类和总结,接着说上面那段的意思:

就是葱豉汤要在既有温病,又有寒症的时候用,其中豆豉可以治温,也有一定的消积食的作用,葱则是疏通解表的作用。

但是原文中也说了,如果是没有寒症的表现,就是一味温病的表现,就不用葱豉汤了,可以用黄豆一味煎服,或者书中另外的两个方子,乌梅饮,三豆饮这些。

03

葱豉汤的尤适小儿

葱豉汤尤适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

葱豉汤,简简单单两味药,却对小儿感冒发热有神效。它不光威力巨大,应用之广,也是超越了许多伤寒论和温病学派里的一些解表方的。并不是说那些大名鼎鼎的方子不好,但是普遍对辩证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药性相对比较猛烈,不是专门适合小儿的体质的。很多传统的经方里都有生姜,我们看看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中有这么几段话,有一段,专门讲到小儿不太适合用姜:

“曾见医家,用生姜治小儿咳病,益治益坏,太多太多。因小儿脏器脆薄,受不住生姜辛散之故。治小儿病不用生姜,任何病症都能治好。一用生姜,无论何病,无不变生后患者。治小儿病以全不用生姜为妥。惟寒吐可用生姜汁少许,以降胃胆肺极佳。”

原书作者,彭子益是比较反对小儿用姜的,这个思路对我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我也是极少用姜,桂枝汤这样的方子用的时候,也是小量短时间用,一般就是用个一天了不起了。包括秋梨膏的定方之时,许多品牌都称会用姜,大枣去综合寒凉之性,但是我认为小儿胃热者居多,一旦加了姜枣,适用的人群会减少,且就不太适合日常保健滋阴用,如果真的有胃寒的孩子,可以自己煮一点姜枣水添加进去,或者我们也有其他的方法来平衡。

而关于其应用之广则说到:

“凡用葱豉汤,舌有黄苔,无论润燥,均用,葱豉能消散胃滞也。如外感初时恶寒,后虽单发热,只要鼻塞身痛头痛,仍宜用之……葱头带须一个,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葱豉汤四季感寒鼻塞发热均可用之。”

这样一看,好像这个原理也太简单直接了,好像都不需要医生了,人人直接用这个葱豉汤得了,虽然说不可能不管什么感冒照用葱豉汤,但是既然它适用如此广泛,不妨就从这两味药的药性来看看为什么?

淡豆豉

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一书中讲淡豆豉“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伤寒头痛寒热,恶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淡豆豉“宣泄不伤中气“,这里说的宣泄是郁滞的邪热,换句话说,淡豆豉能让里面的热邪宣泄而出,也能消散胃中的积滞。

葱白

我们取得是带葱须得葱白,葱须取得是四通八达的通路之象,而葱白是可以解表的。

当风寒束表的时候,表气被堵了,葱白加葱须可以破开表层的堵泄,豆豉从里宣热而出,这样就可以搞定“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

04

葱豉汤适用人群及用量

给大家总结一下葱豉汤运用的场景:

日常内热体质的孩子,无论舌苔黄腻,润或燥,只要是一开始风寒了,表现为流清鼻涕,手足微凉,比平时怕冷,就可以用葱豉汤对付这类寒热皆有的感冒;

非内热体质的孩子,或者成人,凡是风寒感冒,亦可用之,典型的风热感冒则不用此方;

感觉快要风寒感冒了,虽然还没有发烧,流鼻涕,但是有怕冷等症状出现了,也可以预防喝一天,避免一场感冒;

如果过了风寒感冒的初期,但是只要没有完全转成风热表现,依然存在鼻塞头疼身痛等风寒感冒的症状,依然可用

所以重点给大家拎出来了,就是内热体质风寒感冒的宝藏,但是非内热体质也可用,大人孩子均可用,但是纯风热或者温病则不适合。

那么用量呢?因为这是一个纯食疗方,可以根据症状,也可以根据年龄来用,大致建议如下:

5~6岁孩子一天两次,每次1袋,也可以加多一次。成人可以一天两次,一次2袋,也可以每4~6小时喝一袋,喝到感冒症状消失,再喝一两顿就可以了。

最后,葱白豆豉饮已经在半月前生产完毕,但是因为疫情的关系,一直放在工厂的仓库里,现在也会从原产地直接发货,不经过上海,也请大家放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