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泉州古语豆豉脯会发芽 [复制链接]

1#

泉州古时代有多人中状元,据历史学家査证,自唐至清,竟有十人之多,泉州这十个状元,九个是文状元,只有黄培松是惟一的武状元。

黄培松字赞礼,号菊三,是南安仁宅人,小时先学文,考不中,就弃文学武。黄培松家很穷,人说穷文富武,学文投资较少,穷人勉强学得起,你学文都考不中,还要改学武,你要用啥家财去练呀。乡里有的人就笑他说:“豆豉脯不会发芽,学武也是裤衩底绣花,白费工。”

黄培松他父亲听了,就不信邪,偏偏要让黄培松练武,他日就是要靠武艺出头,成人成器。黄培松也很懂事,人穷心个穷,勤学苦练.后拜晋江武举人黄纪堂为师。

黄纪堂一来看正是亲堂同姓的分上一来见黄培松有志气,有灵气,会吃苦,就心教。黄培松进步很快,功夫不负有心人,光绪二年参加武车“思颖而出,得第一名。黄培松有了功名更加苦练,光绪六年即上京赴试要去夺武状元。

普天之下,人才济济,各省武举,高手如林,都要来夺状元,竞争当然相当激烈,头一项是比力气,在校场举义勇石。义勇石练武的大石头,一块一两百斤,据说考场让武举举的这块义勇石特别大,足足有千多斤。有的举子只举到胸前就放下,有连举都举不动,有的干脆不敢上场,先遭淘汰。

主考官点到黄培松,黄培松健步走到义勇石前,马步站好,先将义勇石摇一下,突然大喊一声“起”,双手将义勇石托过头顶,然后放单手,正手托三下,反手托三下,沿校场走一圈,最后喝声“去”,将义勇石掷去老远,插下地下有半尺深。

全场举子齐声叫好,连主考官都感到惊奇。接下来考十八般兵器,跑马射箭,上金銮殿让皇帝亲自面试,黄培松一关过一关,一场过一场,成绩都很突出,又因为是弃文学武,文章有底蕴,字也写得好,光绪帝很满意,当殿钦点他为头名武状元。

黄培松考中武状元,捷报传来,乡里挂匾竖旗杆铺红毛毡,迎接黄状元回乡省亲。

黄培松老父看见儿子果然功名成器,有出头的日子,真是光宗耀祖,扬眉吐气。想起当初弃文学武,让人鄙薄,说什么“豆豉脯不会发芽”,现时衣锦还乡,没人再提起,反倒是乡里宰猪杀羊办筵席为状元公接风洗尘,又招待全乡里人吃一餐。

黄培松老父在吃甜汤后自己准备出一盘“豆芽”,上面盖一个盖,众人以为是什么好料,将盖掀开,一人夹一口,咸得不能入嘴。黄培松老父笑道:这是豆豉脯去发的,才这般咸,有人不是说豆豉脯不会发芽吗?”众人连忙齐声附和:“豆豉脯会发芽,会发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