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受寒头痛,给他喝生姜水配藿香正气水 [复制链接]

1#

14.孩子受寒头痛,给他喝生姜水配藿香正气水

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多种疾病都可以发生的自觉症状。以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证的病证。若属某一科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证,不列入本病中。

〔病因病机〕

外邪内侵,络阻而痛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尤以风邪为主。

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若兼寒邪,以寒邪侵袭经脉,寒凝血滞,而为头痛;若兼热邪,以火热炎上,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兼湿邪,以湿蒙清窍,淸阳不展,而为头痛。

寒邪者散之,常用散寒驱风药如细辛、白芷等;

湿邪者化之,常用化湿解表药如霍香、佩兰等;

当湿气很重、雾气很浓的时候,孩子如果受寒,就会出现寒湿头痛的情况,尤其是后脑勺疼。

这种疼一般是猝然发作,孩子感觉非常痛苦。

这种情况在夏季的桑拿天出现得比较多——一方面外面空气湿度大,另一方面家里都使用空调冷气,寒湿同时侵袭人体就会导致发病。

此时,用生姜水配合藿香正气水给孩子服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做法:切5片生姜,放到锅里,添1杯半的水,熬开。

3分钟后闭火,再焖5分钟,然后将水倒出来,把1支藿香正气水兑入姜水中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藿香正气有丸、水、软胶囊等多种剂型,用藿香正气水起效较快。

服用之后药效很快就会通行全身,尤其是头部,头痛很快消失,一般10分钟后孩子就会恢复正常。

如果使用一次没有效果的话,就要停止使用了,这说明不对症。

孩子受了寒邪,除了喝点儿姜汤之外,还可以用葱白和生姜熬汤,兑入热水,用这个水给他泡脚,也会起到发汗的效果。

在用葱白汤或者生姜汤散寒发汗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让孩子在胃中空虚时发汗,要先吃些食物,比如热粥,这样胃气充足,才能更好地发汗。

附: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三两(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大腹皮(15克)茯苓各一两(1克)白术(10克)半夏曲(1克)陈皮去白(10克)厚朴皮粗去姜汁炙(1克)苦桔梗各二两(6克)甘草二两半(3克)

〔服法〕原方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讲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四时不正之气袭于人体表里之症,尤多用于夏天时令病。暑夏外感风寒,邪正交争则发热。邪侵太阳经脉故头痛。湿浊阻滞,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胀痛。湿滞中焦,升降失司,故恶心呕吐,肠鸣泄泻。里有湿滞,则口淡苔腻。湿阻经脉,则脉缓而濡。总之为湿滞夹杂,湿多热少者设。

方用藿香为君,芳香辛温,理气和中,辟秽止呕,外散时邪,内化湿浊,表里同治。因用藿香之芬芳开胃,以正不正之气,故以名方。

臣以苏叶、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以解表邪,如无外感寒邪可不用。

佐以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如无里湿者可不用。陈皮、半夏可理气降逆,燥湿运脾,佐之以疏里滞。湿浊与不正之气伤人,全是因中气不足,故以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扶助正气为佐。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脾胃。

综观全方,既有藿、苏、芷之解表,又有朴、腹皮之疏里,体现表里双解;既有苏、芷、桔梗之升清,又有苓、夏、腹皮之降浊,体现升清降浊;既用藿、苏、芷、陈、朴之芳香化湿以祛邪,又用苓、术、甘草健脾养胃以扶正,又体现扶正祛邪。

如此配伍,面面照顾,使表里两解则寒热胀满可除;升降复,脾胃调则吐泻止;邪去正安,正气复则足可御邪。由此可见,本方以和中化浊为主,略具发汗作用,故不可当做发汗剂使用。

〔临证应用〕本方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寒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闷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对暑湿外感,脾胃不和或山岚瘴疟,水土不服所致吐利,也可应用。此方药味和平,不偏温不偏凉,为外内有湿可用之方。所以在临床用时比较多,又病证诊断不确时先调和脾胃以振消化也可应用此方。

本方如去苏叶、白芷、生姜、半夏、桔梗、白术、甘草.大枣,用藿香梗、茯苓皮加杏仁、神粬、麦芽、茵陈,名一加减正气散,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有宣湿浊,利气机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梗)、厚朴、广皮、茯苓(皮)、加防己、大豆黄卷、通草、苡仁名二加减正气散。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有化湿理气、宣通经络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茯苓(皮)、厚朴、广皮,再加杏仁、滑石,名三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郁久酿热证。有理气化湿,清利湿热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厚朴、广皮、茯苓,加草果、山楂、神粬、名四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红苔滑、脉右缓之证。有温中化湿导滞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厚朴、广皮、茯苓、再加大腹皮,苍术,谷芽,各五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有运脾行气燥湿之效。

由上可见,处方用药,要药随证变,方随证裁。一、二、三加减正气散属苦辛寒法,为治湿热之方,而四、五加减正气散属苦辛温法,是治寒湿之方,每方各有特点。

本方合三味香薷饮(香薷、扁豆、黄连)名香薷汤,主治伏暑吐泻转筋。香薷饮病轻偏表,临证以身热恶寒无汗为主,藿香正气散病重偏里,临证以内伤湿滞之痛、吐、泻为主。

又本方去半夏、茯苓、腹皮,加羌活、防风、前胡、川芎、柴胡、连翘、枳实、山楂、神粬、麦芽、陈茶,糊为小块,名“午时茶”,载《经验百病内外方》,治风寒感冒,停食,水土不服,腹泻腹痛。

午时茶其主治虽与藿香正气散略同,但解表退热,健脾消食之力,均大于藿香正气散,又午时茶用茶叶甚重,即半茶半药,既便携带,又易服用,诚为简便良方。

〔方论选录〕张秉成:“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水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哉。”(《成方便读》)

往期精选

孩子风寒感冒头痛时喝葱白豆豉汤比吃药见效快

小儿夜间(遗尿/尿床)“画地图”该怎么办?看这里!

孩子流绿鼻涕、白鼻涕是怎么回事?3种方法助力截断病邪侵入!

沈氏女科:保和丸(保和颗粒)乃儿科“通治方”

小儿发烧的17种分型治法和护理要点

如何让孩子不发烧,正气不足,孩子就容易感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