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三味中草药牛蒡子白芷芍药 [复制链接]

1#
龙岗CoCopark猫迹日式料理11 http://www.laiangnaduoxs.com/tgfj/5680.html

牛蒡子:亦名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性味:(子)辛、平、无毒。(根、茎)苦、寒、无毒。

主治:

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

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

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

小舌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水煎,含咽。此方名“启关散”。

风热瘾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

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

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

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一日服三次。

一切风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

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

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

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

喉中热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牙痛。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

项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

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

月经不通(腹肋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白芷: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性味:(根)辛、温、无毒。

主治:

一切伤寒。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鼓五十粒,加水二碗,煎药服下服汁,煎药服下取汗。不汗再服。此方名“神白散”,或“圣僧散。”

一切风邪。治法同上。

伤风流涕。用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研细。每服二钱,茶送下。

偏正头风。用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送下。

头晕。用白芷洗晒后研细,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或荆芥汤送下。

风热牙痛。用白芷一钱、丹砂五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常取以擦牙,有效。又方:白芷、吴茱萸等分,泡水嗽口,吐去延水。

眼病。用白芷、雄黄,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二次。此方名“还睛丸”。

口齿气臭。用白芷七钱,研细。每服一钱,饭后服,清水送下。

芍药:亦名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

性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

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往期优质好文: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2#
婴儿用品黑名单 http://www.xueaogou.com/xtxx/6639.html

黑膏汤(养阴托邪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即愈。温毒发斑,脉洪数或弦数,舌苔黄糙腻、边尖露红或焦黄及焦黑燥裂、质绛者。清柳宝诒:尝读喻氏《尚论后篇》谓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其为正虚邪陷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病乎。惟但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冰伏而不出,宜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动荡阳气之意,庶可望邪机外达于三阳也(《柳宝诒医案》)。晚近张镜人:黑膏亦出《肘后方》,由生地、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主温毒发斑。我家选取生地、豆豉二味同捣,结合凉血、散血、熄风、清热、祛痰之品,以治邪热已入营分或血分,劫烁真阴,神昏谵语,肝风煽动的疾患。妙在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正如柳宝诒所说:“鲜生地为此证清营泄热必用之药,欲兼疏散之意,重则豆豉同打,轻则用薄荷同打,均可。”(《近代流派经验集》)。

葛根汤(辛温发散法)汉张仲景《伤寒论》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明许宏:葛根性平,能祛风,行于阳明之经,用之为君;麻黄为臣,辅之发汗解表;桂枝、芍药为佐,通行于荣卫之间;甘草、大枣之甘,生姜之辛,以通脾胃之津为使。此方乃治其表实,而兼治其合病、并病者也(《金镜内台方议》)。明方有执:麻黄散太阳之表,葛根解阳明之肌,桂枝主营卫之和,姜、枣健脾胃之弱,甘草者,和中之国老,芍药者,缓中而佐使。夫如是而经中之邪散,则胃中之正回,不分清者自分清,不显治者而治在其中矣(《伤寒论条辨》)。清柯韵伯:此开表逐邪之轻剂也。其证身不疼,腰不痛,骨节不痛,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于背,牵引不宁,是筋伤于风矣;不喘,不烦躁,不干呕,是无内症;无汗而恶风,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之剂较轻,然几几更甚于项强,而无汗不失为表实;脉浮不紧数,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故以桂枝汤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实也。

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故用之以治表实,而外邪自解,不必治里虚,而下利自瘳。

与大青龙治表里俱实者异矣。要知葛根秉性轻清,赋体厚重,轻可去实,重可镇动,厚可固里,一物而三美备,然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胃家实者,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不用葛根,东垣用药分经不列于太阳而列于阳明,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服,皆未知此义。

喻氏谓仲景不用于阳明,恐亡津液,与《本草》生津之说相左;又调能开肌肉,又与仲景治汗出恶风桂枝汤中加葛根者左矣。盖桂枝、葛根仅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麻黄、葛根俱有沫,沫者浊气也,故仲景皆以水煮去其沫,而后入清药,此取其清扬发腠理之义(《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清魏念庭:葛根,阳明发汗之药也,何以用之于刚痉盖痉病多在太阳、阳明之交也,颈项强急,所以连身体皆强也。且风湿之邪中于太阳,不过在卫,故以桂枝之力可胜驱驰之任。如再兼寒邪,则凝滞又在营分矣。营卫合病而湿入隧道,非葛根发肌肉中之邪者,不足为君主之品矣。且非兼用麻黄,亦不足治兼感之寒邪矣。而太阳、阳明并感并治,又为法中用法也。其用桂去皮,又不同于柔痉之用桂枝,意在温中助阳以除内湿,因有小便反少,气上冲胸二证故耳。若无此二证,则亦桂枝是用,又何必用桂去皮乎去皮者,治表者半,而治里着半也。芍药等四物,其意不出前条所论。服法亦悉以桂枝汤为程式,意在微汗而无取于发汗过多也,何非前条申戒之旨乎此乃仲景为太阳中风湿兼寒之刚痉立治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王晋三: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互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内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入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之方。东垣、易老谓葛根是阳明经主药,误矣(《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章楠:先煎麻、葛者,杀其轻浮升散之性,使与诸药融和,以入肌肉营卫而疏通之,则邪自可外解矣。岂有一方而发汗固表互用,以自相悖之理(《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近代冉雪峰:查本方,麻桂二方合裁,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方也。伤寒论此方,上条有桂枝加葛根汤。上方应属桂枝系,此方应属麻黄系。所以然者,服麻黄后,可服桂枝,服桂枝后,不可服麻黄。且麻黄汤,有用桂枝法。桂枝汤,无用麻黄法。故本方原系桂枝加葛根,再加麻黄。不曰桂枝加麻黄、葛根,而另标葛根为汤名者,义例不容自乱也。

无汗为邪闭皮毛,项背为邪入经输。麻黄只能开皮毛,而不能达经输。葛根既能达经输,又可通皮毛,但葛根解表力弱。解表须兼麻桂,清里力弱,清里须兼连芩。所谓病机变,则方制即变。病进一层,则方药即进一层也。再伤寒此方下,尚有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在伤寒,则本方与葛芩连草汤对举。在金匮痉病门,则本方又与瓜蒌桂枝汤对举。一温一清,一刚一柔,理愈求而愈精,功愈推而愈宏。学者合诸条比拟互参,则本方真精神,跃跃纸上矣(《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