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豆豉酱的这段名人趣史,现在知道的人应 [复制链接]

1#
精准祛除白癜风攻坚战 http://dongying.dzwww.com/tongxin/201804/t20180427_16467976.htm
说到这道下饭神器,想必大家大小吃货们都不会陌生和意外。毕竟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无论搭档各式菜肴,还是直接用来拌饭,豆豉酱都是个狠角色。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美食价值外,豆豉在药用层面也有着相当的地位,这其间更有一段名人典故……恐怕只有资深吃货才知晓的趣事吧?!豆豉约创制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当是秦汉之际出现。《史记.货殖列传》始见豆豉记述。《齐民要术》载有制作豆豉的技法。东汉开始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至今仍为重要调味料之一。据说,王勃在为滕王阁作序的时候,与中药豆豉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这天,“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恰好路过洪州,也被邀请而来。由于连日宴请,再加上阎都督贪杯,于是便感了外邪,只觉得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处寻医问药,请来了当时十多位名医诊治。众医虽然意见不一,但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谁知,这个阎都督最忌麻黄,他说:“麻黄峻利之药,岂能乱用,况且我已年迈,汗出津少,用发汗之药,就同釜底添薪,不可,不可!”医生们你看着我,我瞪着你,一筹莫展,不用麻黄,症候难解,药效不佳,这可怎么办呢?这个时候,王勃前来告辞,他听说此事后心想:“都督久霸一方,无法勉强。然而,麻黄是方中要药,不用则无可治疗,古人用大黄豆卷代之称为过桥麻黄,我何不用豆豉呢?”于是,他把想法说了出来。别说众名医讪笑,连阎都督都直摇头:“当地土民小菜,焉能为药。”王勃相劝道:“不妨一试,况且豆豉不过食物,无妨身体。”后来阎都督连服三天,果真见效:汗出喘止,胸闷顿减,能安然入睡,几天后痊愈。从此,豆豉不仅洪州,而且行销大江南北,至今不衰。是的,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黄帝内经》记载:“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豆类其实是相比许多肉类更适合的蛋白质来源。其中,黄豆的主要特点,就是蛋白质含量高(高达35%~40%)。并且在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只有黄豆的高蛋白可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所以,黄豆又被誉为“田中之肉”、“植物蛋白之王”及“绿色牛奶”。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仙桃郑场有一个年的古镇——渔泛峰,村里百岁老人比比皆是,更为奇特的是数百年来竟未发现一例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因此,有关部门对当地土壤成份分析测定,其含有硒元素等稀有矿物质。后经科学研究发现,硒元素是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如果人体补充了充足的硒元素,就能有效的清除自由基,防癌抗癌,抗氧化,延缓衰老。

由于郑场田地油沙混合(白天干,夜间湿),使得泥土格外肥沃且富“硒”元素,从而能孕育出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均远超其它同类的“六月曝”黄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始于明初的国酱三生诀,正是出产于北纬30°的郑场。这里北依汉水,雨季时上游的流沙地往下游输送时,带来了大量的矿物质,经年演变后,才形成了今天稀有的富硒地理特征。而郑场自古以来就有种植黄豆的历史,江汉平原在古代一直就是十年淹九水的地方,每年水灾过后,由于蔬菜类作物来不及生长,老百姓的菜品供应便成了问题,豆豉也就成了当时餐桌上的应急菜。

如今,在郑场,“朋友来了有好酒”也已变声为“朋友来了有豆豉”。这一缕缕蕴含着乡土气息的酱香,也彰显出了郑场人的热情和豪爽。

三生诀拌饭酱,饭比菜更香!并且,她从不看人下菜碟,哪怕上灶台下油锅:不管蒸排骨、炒苦瓜,还是焖豆腐……想怎么搭就怎么搭!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自然是高于一切!神奇的“味道”,似乎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本身。不经一番酱彻骨,怎得豆豉扑鼻香?——三生诀,之所以能够发散出沁人心脾的“别样酱香”,正是匠人们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是为“砂坛慢酵”!在静默的岁月中,黄豆与和牛交融,彼此渗透,新的美味就这样奇妙的诞生了!如今,大砂坛变身小罐装;万幸的是,滋味没变。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生诀向初来乍到的您飘香举荐澳洲和牛豆豉酱:

仅¥3.3元/罐的单罐散装,独香香最是实惠!(唇齿留香▲请戳上图)只¥28.8元/盒的八罐盒装,赠香香更有面儿!(领鲜一步▲请戳上图)国酱三生诀,酱爆首发进行时!现在下单,更有满10赠1,满30赠5,满50赠……详情请添加下方“企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