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证本草淡豆豉 [复制链接]

1#

淡豆豉

淡豆豉 Dàndòuchǐ(《名医别录》)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本品气香,味微甘。以色黑、质柔、气香者为佳。生用。苦、辛,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感冒,寒热头痛 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煎服,6~1g。传统认为,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本草求真》(清●黄宫绣)

淡豆豉专入心、肺。本于黑豆蒸窨而成,按其味苦气寒,陈藏器曰:豆性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似属苦降下行之味,而无升引上行之力也。然经火蒸窨,味虽苦而气则馨,气虽寒而质则浮,能升能散。(升散膈上热邪。)故得葱则发汗,得盐则引吐,得酒则治风,得韭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是以邪在上而见烦躁,头痛满闷,懊恼不眠,发斑呕逆者。合于栀子,则能引邪上吐,不致陷入,而成内结之症也。然必江右制者方堪入药。

按:古制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匀蒿覆,候上黄衣,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气,瓮收用。

1.化学成分 主要含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黄豆苷,大豆素,黄豆素等。还含维生素、淡豆豉多糖及微量元素等。.药理作用 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附药:大豆黄卷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性味甘,平;归脾、胃、肺经。功能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煎服,9~15g。张泽生经验:张泽生老中医擅用豆豉及配伍应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温病初起表热偏重,多主以辛凉之剂,然若表邪郁闭,则不宜早用辛凉。尤以南方湿气偏盛,若感受温邪,理宜宣透,但又不宜用麻、桂峻烈发汗,恐生变端。初起寒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者,多以葱豉汤治之。叶氏云:“在卫汗之可也。”豆豉辛而微温,葱白之性虽属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故发汗而不伤津。唯葱白入汤煎,有人畏其辛温味浊而难服。或用鲜生姜皮取其与豆豉配伍“以皮走皮”之意,且其性尚缓,汗出不多,可收泄卫透邪之功。若风温证,咳嗽较著,可以豆豉合杏仁、象贝、前胡、蒌皮、竹茹等随证选用,寒热无汗,苔黄作恶,以豆豉配竹茹,协热下利,以豆豉合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表邪欲解,邪热欲入气分,内扰胸膈,虚烦懊恼不安,可用豆豉配栀子。栀子清心除烦,合豆豉宣泄胸中郁热,则懊恼自止。其时虽见里热,却又不可早投辛寒、甘寒之品,恐其闭邪;虽有脘痞饥嘈而又非痞证,正如张石顽所云:“懊恼诸症,无积可攻,无痞可散,唯栀子豉汤可开发虚人内陷之邪,一涌而迅扫无余。”若阳明热盛而见壮热、多汗、大渴、脉洪大者,当以白虎汤治之。然汗出不多者,余亦常配豆致以透邪外出。曾治一患儿,约五岁,症见壮热无汗,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入门即可闻声。前医先投麻杏石甘汤未效,询知其无汗,余于前方加入豆豉1g,药后汗出热退,咳喘即大减。此表里俱热而邪无外泄之机,欲使邪解,当助透达,加豆豉一味,解肌发汗,引邪外透,病乃向愈。若表邪未罢,邪入营血,劫烁真阴,发热,口渴,舌红而干,热盛津伤,可用生地黄、豆豉同煎,津伤可以鲜石斛、豆豉同用。在滋阴清热方中,益豆豉之透达,有托邪外出之功,此亦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然邪来入营或阴液未伤时,切勿早施益阴之味,否则关门留寇,邪恋不解。前人有“新感非汗不解,伏邪非透不达”之说。豆豉既能表汗,且能透达,可通过不同配伍,灵活应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豆豉配柴胡:适用于邪气初入少阳。柴胡和解退热,豆豉透表,引邪外出。豆豉配石斛:适用于表邪未罢,邪热较甚,发热烦躁,口干,舌干红或绛。石斛滋阴,清热生津,豆豉透表,合用有滋阴透表之功。豆豉配生地黄:适用于表邪未罢,里热燔灼,津液受伤,发热口干,舌干红或绛,烦躁。生地黄清热生津,豆豉透表,合用有清热生津透表之功。(《张泽生医案医话集》)

张泽生(~),男,江苏丹阳人,著名中医。年开始挂牌行医。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的中医内科学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丹阳县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及江苏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以善治温热时病和疑难杂症著称,擅长脾胃病治疗。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药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和《名老中医用药经验》

主编/钟赣生,主编/张栋,王志;本文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