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关于中医这方面,想到什么都可以问。中医吧,既然要学中医,每天就得要思索着。没什么问题的话,学来学去意义就不大。同学:老师,我是门外汉,我就是不懂,因为前两天,我一个朋友的小孩,他就是吐,三天,头两天发烧,三天只拉了一次大便,吃什么都吐。后来我就在四十那个群里面问了小楼,他建议用淡豆豉水和小柴胡颗粒。后来我那个朋友就买了淡豆豉水,第四天喝了,一喝就给拉了。第三四天,他就是低烧,前三天就排了一次便,然后淡豆豉水一喝他就排便了。当时我在群里还问这个淡豆豉水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小孩这么快就大便,当时有两个师兄也解释了一下,但还是想听您解释一下,就是淡豆豉。行者:淡豆豉,首先淡豆豉是什么作用,想一想,然后再结合病例。这就是说,这只是凑巧有用了。感冒以后,暑季,暑季感冒是什么?湿气啊,然后呢,呕吐,浊阴壅滞在上,是吧,是中焦之气,脾胃浊气不降。淡豆豉是什么?淡豆豉按照黄元御的说法,是降胸膈之中瘀浊的。首先,豆豉的做法他是发酵,而且过去的,现在不知道,过去古代的做法,淡豆豉里面好像有点发汗的成分,在一块做的,不光是淡豆豉。我是在一本书里看到的,我说,古代里面,淡豆豉有麻黄的作用,还是怎么回事?还是古代淡豆豉入药的时候,要放点麻黄来做助力?同学:这个东西是不是偏凉,偏凉性的,其实对孩子脾胃来说,如果偏寒性的这种东西,只能适当拿来用一下?行者:上焦嘛,热气壅滞在上焦,浊阴壅滞在上焦本身就是阴证,但上焦瘀滞久了以后,可能会化热。淡豆豉也算不上说寒热,本身他是辛、平;不应该说有明显的偏性。应该说他本来是凉的,就跟很多药一样,你把茶叶都加工过,炮制过,他寒凉的性质发酵过以后,他就变成发酵过的茶了,寒凉之性就减弱了。淡豆豉炮制发酵又比茶叶更深入一些,所以呢,这个病例应该说是淡豆豉轻轻开了一开上焦,然后降了一下胸膈之中的瘀滞,导致的肺胃之气通降了。同学:这个呢,小楼用这个药主要是排积食的,像这种小孩,小孩几天不大便了,主要是往下走,排积食的。现在很多小孩生病,发烧,外感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积食的多。同学:我那个朋友不怎么信中医,然后没办法了,西医不给看,看不好。行者:这样看吧,你要是瘀滞在下面,这个季节,瘀浊之气冲上走,再加上呕吐,瘀滞在下呢用淡豆豉就不太合适。同学:在胃呢?行者:这个季节一般是寒湿在中,老是吃凉的多。如果是寒湿在中,他会导致什么?他既会导致大便稀,湿气啊,也可以导致大便干,就是脾胃之气转枢无力。他大便是什么情况,那时候是数日不大便无所苦,脾胃运转比较慢。当然前期平常小孩就脾胃湿,虚弱,脾胃的本气虚弱的话,他瘀滞起来就不容易化热,或者呢有时候阳气瘀滞在下升不起来的话,大便就粘腻。同学:我有问题。我最近看了一个病号,折腾四五周了,我觉得有效果,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就想问一下。这个病人是个男病人,今年36岁,比较壮实看上去,他是做生意的。这几年以来手脚都特别的烫,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热得不得了,口渴很厉害,但是,腹部既怕凉又怕风,怕凉怕风很明显,哪怕是常温的自然风,他也怕。电风扇吹肚子,至多吹1-2分钟,马上要腹泻,有空调冷气一碰到也要腹泻。除了肚子之外,其他部分都是露着的。他的舌头特别地红,刚看的时候,苔也是腻的,黄腻。右脉大一些,但是六脉弦张,没有紧象,六脉都是弦张的。所以我考虑这个病人四肢手脚都特别的热,而且身上怕热,肚子怕凉,还是阳气在四末,不能回到中土,整个大象还是阳气外张,外热内寒的,但里面有一个风象,就是肚子怕风嘛,所以肝气非常地旺,就是在中土这儿盗泄了。给他用药基本就是收一收肝气,破了一点郁结,然后用了一点干姜,就用了3克还是4克,我忘了;中间化了化湿,半夏陈皮茯苓都用上了。但是我这个思路用了两三周之后他都没有动静,没有动静的话,后来我就用了一点黄连,我想把上焦的火收一收,因为他二寸脉都上鱼,就好一些,但是我觉得变化不明显。我想我分析应该没什么问题。行者:还挺自信,这个问题不大。你什么看法?同学:我觉得问题是不是中土无力,没有用参啊?同学:我没有用参,我认为他这个用参不合适,因为右关脉并没有出现虚大这种象,都是六脉弦张,张的力量(很大)。行者:就是说有点硬?同学:不硬,就是张,整个精神面貌也是那种有点……。行者:收不住,是吧?同学:对。行者:这个脉呢,弦张的,张力比较大,气息不收。脉大呢,阳不收,脉张呢,是内在阴分也是不收。浮大,散,不光是阳分不收,内在张呢……同学:阴分不收。行者:是浊阴之气上乘了,也收不住。浊阴之气本来守在里面,脉应该柔和,脉形应该能把持得住,张呢,还是这个形也散了。其实这个病人在临床上,这种情况也是不能说少见吧,也是有比较多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是急躁、劳累,急躁加劳累,然后是劳心劳力,再加上心境又比较浮躁,比较急,长年累月下来,尤其在现在社会,慢慢就形成这种脉象。有这种脉象的人,一般舌苔比较厚,因为一身的元阳,火呀,阳不归中土,中土又无力化,所以中焦舌苔厚腻。再加上肝气是欲发不得发,老是感觉到发不顺畅,其实已经发了,他只不过是形体承受不了这股木气,结果导致的真阳之气越来越弱。所以呢,中焦脾胃舌苔厚,跟他这个湿气不化,跟他这个肝木之气不能尽舒达,肝气郁滞也有关系,欲舒不舒,老是处在一种肝气亢奋的状态,亢奋,但是全身又没有力量来支持他升达。怎么不能支持呢?气都没收下来,怎么升啊?全都壅在那儿,就跟人想升职称一样,科室里一大堆人全都排在前面,没人退休,阳气全都浮越在上。保元汤的方子,不光是要求右路脉要浮大,这个病人也是属于保元汤的,而且你看这个病人其实也算升阳散火的一个例子。大家回去可以把李东垣的《脾胃论》大概瞧一瞧。他这个就是,东垣的方子里面,升阳散火汤,羌活,下面独活,其实都是为了考虑中土,中土阳气不运的时候,木气郁遏;但是君药肯定是参芪,大用的是黄芪。就跟我以前老讲的一样,中土阳气一日不回,则湿气一日不化。你就不要担心他中土湿气,你阳气收不回来,就无以运化湿气,无以运化寒湿。但是这个病人有个特点,就是说,浊阴上犯了。脉浮大,是不是?同学:对,而且两寸脉上鱼。行者:浮大,浮大可以用保元汤,但是如果上鱼了代表什么?阴乘阳位。既然是阴乘阳位了,下元阴气,下元阴盛,整个脉象就阴盛,必用温阳药,但是用小点。同学:我用了一次,他的感受是这样的……。行者:他是这样的,你中土没有大量的甘缓药,你用点温阳药,他就收不住。他这一身的阳气,你看,稍微受点凉,他就拉肚子,稍微吹点风,他也拉肚子。是什么?土气固不住风,这是第一点。那寒呢,是什么?脾肾的阳气,土气已经敌不过少阴,少阴寒气一重,他脾阳就下陷,两种。他没说背受凉吧,是肚子受凉。中土,你看这儿,太阴、少阴,是不是,这俩,你寒气稍微重点他就拉肚子,就说明这两点。你可以用附子,这证明他可以用附子。同学:中间用过一次,就加了2克,干姜的量也大了点,他给我的反馈就是,第一天喝这个药的时候,喝下去觉得肚子真暖和啊,然后从第二天开始,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反应。行者:就是阳气回不过来,用药的话没有呼应了。就像有的病人,中土虚寒,中阳亏虚,中气亏虚的这些病人呢,他要是中焦还有寒湿,你怎么用药呢?你必须用大量的甘缓药收住;你要温的话,必须把他固住,要不然的话,你看看,有很多中土虚寒的病人,吃了大把的附子理中,一点动静都没有,然后更有甚者,夏天,来一点姜汤一喝,诶,肚子暖和了,哗哗出点汗,出完汗以后,立刻吃饭都消化不动了,脾胃里面凉的啊。这是因为中焦这点阳气一下子从皮肤散走了,没有中阳了;中阳没有了,你给多少附子,他管用啊?中阳得固护。但是你说,这时候我非要给点硫磺附子,你用多点,你硬从坎中一点真阳往外调,那也可以,但这不是我们治病之法。他所有的脉象都是形散有余而温固不足。你这时候要温呢,你可以温啊,附子也可以用啊,煮时间长点。反正这种病人都难治,想叫他暂时好转容易。我以前治过一个病人,跟这个差不多类似的,你还见过吧,好像,叫李什么来着,反正有个病人,双手脉上鱼。同学:是个女病人,想怀孕,怀不上那个,四十多岁。我有印象。行者:双手脉上鱼,整个面色感觉到,就像温病学派说的,面色已经苍老,感觉一点不荣润,稍微有点干枯的样子。现在这不已经用了2年多保元汤了,吃完药,反正是断断续续吧,但是现在上鱼脉已经不明显了。以前上鱼脉特别大,全部壅在上面,而且扭扭曲曲的,现在脸色也润了。但是上面阳气收下来以后,身体元气会足一点,其他各种病出的几率也大了,今天这疼,明天那疼的。舌苔以前怎么也下不去,现在偶尔能下去。这种病,难就难在,她自己工作还有一摊事,她还要忙,她还有要着急的,但是她只要稍微控制一点,你的治疗就会有效。她要是一点都控制不住,那你最好还是劝他不要治了,因为长期吃药也没什么用处,吃多了,虽然药剂比较平和,吃多了也会有伤害。他不吃这些温阳补气的药,他慢慢折腾不动,他也不折腾了。同学:釜底抽薪一样。行者:这类药你要用对了,他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心态柔和,甘缓嘛。本来内在都是刚,这个也达不到,那个也做不好,心情也抑郁,什么都反正所欲不遂的,一健脾了以后,中土柔缓之性就增强了。同学:您说的甘缓之药有那些?人参?行者:甘缓之药,参芪甘草。同学:黄芪也算?行者:对,而且你们必须得自己亲自吃一吃。这个药就是这样,咱们学《《内经》》里面讲的,味薄,薄是什么?发散开泄的。气薄则发散开泻,气厚呢,气厚就产生了暖的效果,不是热,然后壅滞起来才会感觉到发热。你一看,他气一盛了都热,气一盛了开始还挺舒服的,挺充实的。对于参芪来说,用多了以后,尤其熬的时间长,他是气味俱厚,发散发泄的作用就没有了,你会感觉吃完他以后,特别柔和特别充实。你要是用一点,你就感觉他那个气息流散,尤其是黄芪。用到量,这个量可能,以我们一般熬药的方法,我们治疗一般黄芪在40g左右,你要是浓度低了的话,他就没有那股固护的作用了。只有浓度高了,你喝下去一碗,稍微稠的,那种甘缓的稠汤,有点粘滞的感觉,你要温补,要达到这个效果;要不然你说,我这二十多克黄芪用下去了,怎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反而感觉还没劲了。有时候会这样的,因为二十克黄芪还没有达到那种甘缓的效果,在上焦只是开泻掉了,还没有回到中土,尤其对于风木有余的病人。五味各有其性,要掌握每个药的性味,尤其是少用发散、流通,多用沉敛、厚重。为什么呢?这跟一个药气的聚散有关系:浓度大,他聚得就多一些,药味气味厚重,他就容易往下走,沉降;气味薄,他就飘,你用附子也是一回事。同学:大剂量的附子反而是往下走的,可以敛相火。行者:附子他比较特殊一些,也是这样的。大剂量的东西本身就沉滞一些。行者:网上有人问问题了。所谓脾主五味,然后呢,五味皆从脾现,意思是什么?口苦、口酸、口咸、口甜都跟脾胃有关系。肝主五色,五色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些都不要我回答,这些都是自己回答。这种东西,问题来了,首先自己思考,思考完了,有结论了你再提问题,如果你思考完了没结论,就不要提问题,自己继续想。如果这些问题都问的话,你以后一点进展都没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上大学时候自己思考过的。你应该想到一个问题自己觉得非常有意思,马上把他解决了。肝主五色,人一身皮肤的颜色,眼睛的颜色,五色神气外华就是面色,这些色悉主于肝。在这里头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白癜风,白癜风的病人都肝郁,这是最关键的。肝郁怎么显白色呢?这个病病本在肺。白为肺色,肺现了他的本脏之色,本脏之色露于外,这里面是肝木之气旺而乘于肺。就跟口苦、口酸乱七八糟都一样,那是中土湿气旺,中土湿气收不住了,泛滥,到处泛滥。本气现,那就是口甜、口粘,本气收不住了,自伐于本气。伐于肝呢,木不能疏土,口酸。口辣,口辛代表什么?同学:肺气不能收。行者:是肺气不能收。感觉呢?再说近点儿。他其实是有点干、有点涩、有点辣,还有点燥,其实是肺的本气,上焦燥热不降的那种感觉,像吃辣椒一样。大概给大家分析一下,从这个思路,把这个五嗅、五声、五液,套一套。开始套,不一定对,但是你们不走这步模仿的过程,怎么能自己很灵活的运用这个?这些东西都要自身理解,不要跟黄元御每天在那儿木升金降然后中土环转,每天就在那儿转圈,转到最后你什么都理解不了。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取类比象,你一提到木,一提到金,是哪一股气,怎么样(作用),他是元气的哪一步状态,会显现什么?就像我上上节课给大家讲的:什么叫火?一想到火,你要进行取类比象的时候,你的心情马上有火的感觉。你这儿已经有火了。什么叫火?你心里边已经有最明确的答案,只要外边有火象,马上就共鸣,这才行。要不然你里面啥都不知道,外面都火势滔天,哦~,这夏天,好像有火的感觉了。这么迟钝,那就还处于第一步,逐渐熏陶的过程之中,还不能去判断外物的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只能说感受,每天感受。比如,别人说太阳病,然后你就感受太阳病是怎么回事,从《内经》从《伤寒论》,每天读条文,就每天感受,感受他说的状态,感受具体的病例,感受现象。就是以前我老讲的,第一步就是熏陶和感受,感受完了印证,古人的书拿来,感受完了心里有感觉了,感觉还挺强烈,就印证,印证到最后,严丝合缝,拿来就这么回事儿,内心了无疑惑。不是说印证了了无疑惑,是你自己对自己没有疑惑。然后这时候就反过来了,你是去阐释诸经的原义了,因为诸经的原义在你这儿,在我们这儿,所以我们才能阐释他。如果他的原义不在我们这儿,我们不是瞎解释、瞎猜吗?就像现在考古学家做学问的,后世人都在猜、都在揣测。可不都在揣测,每天那些考古的一错错得都离谱,就是因为在猜。所以有时候很多问题,真正修证功夫、做学问人的解释,跟那些训诂的解释,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是外行一个是内行,感觉没有沟通的基础。刚才那个问题大家明白了吧?同学:明白,就是处理的时候浊阴上乘没有处理到。
行者:首先得保元,但是呢,你给了这么多甘缓的东西,他也算阴质了,他如果真正虚的话,他能纳下来,如果他不虚,还有很多阴浊之气往上顶着,你就需要温降。怎么样温降?砂仁、半夏、干姜、厚朴、附子,你在这温药之中稍微加点苦的,叫他收一收,叫他中焦湿浊稍微涤荡涤荡;然后呢,推陈致新啊,柴胡也要加,等到湿气稍微涤荡涤荡,下来点儿了,然后再纯甘缓的再用。就是养着,当然这种病人生活起居很关键。他什么时候能缓下来、歇下来,这得配合吃药,你还得给他讲一讲。这按照《难经》(三难)里的话:遂下尺为覆、遂上鱼为溢。脉有覆溢,覆溢者,天地之气不得相通也,故人不病而死。说的什么意思?这类人,上下天地之气不相沟通了,或者郁在上,或者瘀在下,然后日消月损,元寿总在快速消伐过程之中,会出现短寿。看着好像还挺精神的,挺能折腾的,也没啥病。你要把他的这口气给他纳回来了,他舒服了,睡得好了,他病还多了,今天这疼,明天那疼。继续讲太阳中风。风者,天地发生之气也。皮毛未开,风气外客,伤其卫阳,则窍开而卫泄。卫性降敛,卫欲闭而风泄之,欲闭不得,则内乘阴位,而遏营血,是以病也。这里讲的是伤寒中风。其实中风也是有寒,都是夹杂在一起的。冬春,皮毛外闭,因为外在天气寒冷,阳气还没开发到肌肤,这时候呢,木火内实,郁在里面,欲发不得发,有时候伤于风寒之气,这木火就闭在里面了,要考虑到这个。夏秋呢,阳气张于外,这个时候阳气外实内虚,皮肤、毛孔易于开泄,阳气开而不能阖,这个时候一得病,病在不收。《南阳活人书》呀,还有最早的一些伤寒家,他们评判的是按照立夏,有人是按照立夏来分的,立夏前多少天,之前都是伤寒,之后都是温病,这么来分判疾病的变化。咱们就不那么死板了,咱们主要是,风邪开泄,你要是阳气内实,木火郁在里面,来点风邪正好,木火正好开达。但是阳气已经开泄在外了,这个时候呢,再来风热之气扰动的话,这时候会导致阳气不收,不能够固护、闭护。而这个时候必兼有寒气,什么寒气?太阳寒水之气不化,风气不能尽开,皮毛卫气不足。本来呢卫气扰动在外,不过亢,过亢了以后就不能收,不能收就导致出现恶寒,太阳寒水之气,太阳之气不能阖,欲阖不能阖。黄元御先生主要认为,伤寒肯定是皮毛、毛孔开泄了,受完寒了以后营气闭了;中风,毛孔闭郁,木火郁在内,风气扰动,打开了。他是从这方面讲的,有这方面的病例在,但我认为不全面。因为从古书中看,伤寒主要是形体厚实的人,毛孔致密,像北方人,能经得起发汗,麻黄。要是南方人,本来内在的木火元气就偏旺,外在的卫气弱一点,皮肤、腠理固护不紧的,这时候风气,为什么叫“中”呢?寒者侵消,风者直中,就是外在卫表固护之力不足,有这方面因素。卫性降敛,卫欲闭而风泄之,欲闭不得,则内乘阴位,而遏营血,是以病也。什么叫内乘阴位?阴阳相乘。乘阴必为阳,乘阳则为阴。“内乘阴位”这个词讲得有点儿过,因为我们讲“阴乘阳”、“阳乘阴”,一般讲的就是覆溢。也可以这样讲,什么叫乘阴,那肯定阳乘阴,阴不得出阳,所以郁在里面了,乘阴位。阳不得敛降,阳不得入于阴,所以呢,这部分气该在阴分中反而又逆在阳分中,这叫阴乘于阳。所以,乘于阴必在左路,乘于阳必在右路。乘者,就是逆乱之气。这里面要搞明白,不要讲一阵子还不知道乘逆的方向。所以黄元御讲,四象枢土是个圆,这里面圆有固定的流转,有固定的方向,一切都是符合天地运化的一个定数。你要知道这个定数以后,你就发现中医丝丝入扣,非常严格,来不得一丝一毫差池,非常严谨。不是像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好像这个病可以随便传,随便跑,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发生,处在暗箱操作的模糊环境之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不光恶风也恶寒,这肯定的,既然是太阳病。然后脉浮、恶寒就不讲了,但这里面中风有他的特色。“太阳病,发热”,这里面主要先提了发热。阳陷于阴,左路阳气升达不出去,陷于阴分了,这时候呢就出现发热。为什么发热呢?阴是什么?是我们的形体。阴气敛凝,而生发一点阳气,这点阳气就化为精气神了,就温煦。在阳不能升而陷于阴气之中的时候,周身就会感觉到燥热,热气收不住了,所以叫阳陷于阴。“汗出”,阴向上乘于阳,阳分不能固护。阳气呢,应该是卫外而为固也焉,阳气盛了以后,就敛固周身之皮毛;皮毛不能敛固,然后开泄,导致的阵阵汗出。“恶风”,这不讲了。卫气要闭护,风邪开泄,然后就“脉缓,名为中风”。这又提到“脉缓”,缓脉,这里的缓脉是什么?同学:缓怠不收。行者:对,缓怠不收。王叔和在《脉经·序》里有一段话。王叔和写的《脉经·序》里面到处都是名言、绝句。“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以缓为迟”,这个“缓”是缓散不收,恰恰是阳象、风象;而迟脉呢是阴象,所以说“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缓慢不收啊,有时候看着,诶,好像也走得挺慢的,就像一个人一样,平时做事儿挺散漫的,一点儿也不着急,丢三落四的;另外一个是火急火燎的,一点小事就火烧眉毛,急的不得了。缓散不收的人好像气息也大点儿,照顾的也大点儿;急的人吧,小事做得很扎实。这两种脉象,一缓一急、一滑一涩。同学:感觉这儿的“缓”如果和“紧”相对来理解的话,更形象一点。行者:嗯,紧嘛,弦、紧、急、滑都是左边儿一路的,可以相类。左边,血有余而气不足;右边,气有余而血不足。拿这个套一下,类一下。刚才说到《脉经·序》,我一读王叔和的,不说具体水平,这医学啊,关于从河洛之书透发出来的经义来解释中医,黄元御是最高明的,但讲究做学问的气质吧,他还远远比不上王叔和。我来回欣赏黄元御的序啊,觉得这个文法还是有点浮、飘、虚;看着王叔和写的文章和对中医的理解,还是很厚实很扎实,有中正平和的感觉。你知道,你没有这个气象,到时候你的医法医方肯定是偏的,即使理论再精妙,到时候用的话有很多弊病。为什么古代有很多大医呢,他们在理论上有各种各样瑕疵、模糊的地方,但是在治病上又是那么圆融,就是有的缺陷都规避掉了,就是因为他的心性、感通能力,他自己的中和之气把他很多理论上的盲区全都给矫正了过来。等我们讲完这个以后,建议大家看看《脉经》。脉法弄明白了,中医学得也就差不多了。就是一象,往来皆一象,象弄明白了,以后就是数。理自在其中,理就不讲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下面要讲太阳神方了。你看,桂枝汤远远要比麻黄汤涵盖面要广,左边阳乘于阴,右边阴乘于阳,左不升右不降,整个一套路全在里面了。然后又加上素秉营卫之气就偏弱一些,然后仲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方子。“太阳病,头痛”,为什么会头痛呢?头哪个地方痛?痛则不通,是不是?虚证吧,缓缓而痛;实证吧,发于急促;虚证是时或不疼,疼痛发作有时;实证是日夜不休,即使停下来也是减轻,并不会消失。在这里面呢,太阳病,太阳之经由头走足,他之所以产生了头痛,是因为太阳经气不行,由头不能走足。阳气怎么了?阳气不能伸展,阳气弱,不得以伸展,由阳入阴,阳气开化不足。发热,阳陷于阴;汗出,阴乘于阳则汗出、恶风。这跟前一条就一样,多了一个什么?多了一头痛。同学:这个一定是痛在头后侧吗?不能痛在两侧吗?行者:你首先想想,按经络循行分布来说,他是阳气郁而不行,你就能想到他头痛是个什么样的现象。同学:郁而不行,他是属于卫气比较弱,他被风气开散之后他不能行,所以这个时候头会疼在后面。如果是相火盛的话,那会不会痛在两面?行者:是左路阳气不能升达,然后导致的太阳经气不能贯通,产生了头痛。这个跟右路那个关系不大。同学:也是啊,一样的道理。行者:不是一样的道理。同学:只不过深浅层次不一样。行者:你都要考虑,都在左路,只有温阳疏风。同学:对啊,病在左路嘛,原因在左路。行者:这个头疼在左路。在右路的头疼都是少阳、阳明,没有太阳的事。同学:太阳不得贯通也是从头到足不得贯通,从头到足不能贯通也是……。行者:左路阳气欲升不得升。在麻黄汤里面就比较明显了,头痛,身痛,骨节疼痛,一身尽痛,是吧,那个纯粹是从少阴中来的。用麻黄、桂枝。同学:这个和那个发热是一样的道理,您以前讲的,只要是发热都属于三阳不降。行者:桂枝汤也可以有右路稍微的疼痛。桂枝汤是什么?桂枝汤有时候带一点少阳头痛,两侧也可以有,但他是以头晕为主的,就是少阳阳明之气虚浮上逆,浮于上不收,这是虚阳无力潜降,这个时候呢,他可以带点风气在上,还可以带点头晕、眩瞑之类的,不收。但是他没有明显的火热之气,相火之气上逆,所以他还是偏于左路。同学:桂枝汤中风的病人,本身就是卫气不足,左路开达也不行,左路的话由阴出阳,到体表,他这段也偏弱,阳气开达不足,这样体质的人被风气扰动容易中风。行者:为什么被风气扰动?就是因为营卫阳气偏弱,所以才能被风气扰动。同学:我刚才还在想,是不是心浮气躁的人容易得中风,现在看来不是,是在表营卫之气弱的人容易中风。行者:在表营卫之气弱,然后呢,卫气也浮燥不收,两者都有。但我们讲的主要是太阳病伤寒,中风也隶属于伤寒,不属于现在说的冬伤于精,春必病温,跟那个没关系。这个底下肾的精气必然还是能够敛住右路阳气的,脏腑中的浮阳并没有越于上,所以在这里用桂枝还能够由阴出阳。如果是阴分亏虚的话,按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营气郁陷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营气已经内陷了。同学:那就不能用桂枝了?行者:阴盛则复,阴气充足了以后才能恢复。同学:用桂枝,说明左路还是有受寒?行者:这里面就是,因为中土之气不足,营卫不和,右路之气不敛,导致整个营卫不调和。风气鼓动,按照我们来讲,风为阳邪,阳气开泄,阳气开泄呢,有人讲,就会感应木火之气偏旺一些,但这个又不是主要的。因为我们人一日一夜应天时是最关键的,你不能说外面烤一烤火,里面木火之气就旺了。里面木火之气会不会旺?稍微感应到一点而已。所以有的书上写着,风邪导致左路风木之气旺,这个是次要的,主要是卫气不得敛降,风伤卫了。卫气不得敛降,他又欲敛降,右路敛不下来,左路无力以升。你没看那些中风的病人,一个个都挺虚的,虚证,没劲,啜点热稀粥就出点汗,汗出不彻的话,不是遍身都微微有汗的话,脚没出汗他还不好,他还没劲。来源于中气虚弱。营卫化源于中焦,所以呢,我们要想,一个中气足的人他得中风的可能性很小,伤寒中风。中气旺盛,不管他是虚还是实,就算他是实,每天怕热,说不定他没事,吹空调也行。阳气实在上,阳气能开能合,壅盛在上,不会说是刮了点风就把持不住了。现代有很多胖子,肌肤腠理都很厚实,一到夏天狠劲吹空调,屋子里面特别冷,没事,怎么刮风也没事。形质厚,这么点风根本扰动不了他,精气庇护的能力(强),散不开,卫分之气总能敛降下来。相反呢,有些瘦弱的人就不一样了,大风一吹过来,感觉浑身燥,皮毛之间都感觉扎扎的难受,这就已经有中风的感觉了。皮毛为什么扎呢?左路营分舒达不开,营血有点郁遏了,这叫啬啬恶寒,这种恶寒皮肤感觉不舒服。桂枝三两去皮,白芍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一般我都是劈两三瓣就行了。附子是劈八瓣。生姜三两,他这里头生姜是和桂枝的量同等的。我在临床中发现,这个药(效)是跟浓度有关系的。就是说,浓度稀的话你喝一大碗,跟浓度高的时候喝一小口,作用是不一样的。同学:也就是说,相当于ml和ml喝下去不一样吗?行者:我说的意思是,你浓缩过以后,跟没浓缩,他那个是一样的。但是,很多人是这样,把三付药放在一块煮,水还是那么多,但他煮一会就出来,小火煮一会,他那个跟一付药煮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跟我们吃10g附子没感觉,来上30g附子,喝一口就感觉不一样了。同学:这里面芍药的量一定要跟桂枝一样吗?行者:所有东西都在变化过程之中。现代人中土都虚弱,理中汤就加上去呗。中土如果还有湿滞的话,那就把茯苓也加上去,不行的话,厚朴、生姜这些该用都得用。这个都是没有禁忌的,主要是看他是右路不得敛降为主还是左路。如果是右路不得敛降为主,还得加黄芪,因为右路实在是没劲,虚逆,加黄芪把他敛降下来,然后呢,桂枝少用点。如果整个脉都挺沉弱的,白芍就少用点,底下你还得加点附子托一托。这个都是根据每个人的状态。你脉搏虽然缓吧,但是偏于沉,沉中还有迟象。仲景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标准脉象,但在临床之中,中风脉象变化万千,随着每个人体质,每部脉都不一样。中风脉缓,哪一步脉缓?刚才忘了问大家这个问题了。你知道他哪一部脉缓,就有资格学仲景《伤寒论》了。你不知道,那仲景就该生气了,瞎读。脉缓是大象,六部可能都有,但是必然明显表现在右寸关为主,风伤卫了。如果在左的话,那就不用问,左路如果是缓脉,阳衰之象,阳气已经衰弱无力了,那你只能温护中下元了,还能够用桂枝汤激进?桂枝汤是个“进”的方子,开达的,是因为卫气不能敛降,中土无力,基于中焦,你看他用了桂枝汤还必啜稀粥,热的稀粥,这就是在中土再来点力量,你可想而知,这个病人的中焦之气的力量是怎么样的。他这个方子的力量,每个方子都有力量。慢慢地,你们以前是看每个脉象,现在看每个方子,每个方子都是一员大将,这一员大将,头是什么,尾巴是什么,攻击是什么,防御是什么,中土厚不厚,薄不薄,有的是飘,飘不飘,走的具体位置,是浮是沉,是刚是柔,这个心中必须要有感觉。然后有感觉了以后,你再把哪个药加点,哪个药减点,这感觉立刻你就能修正一下。这感觉修正是为了什么?因为那边病已经得出来一感觉了,你把这个药来回削一削,跟这个病感觉严丝合缝,扣上去。所以你看,明清很多伤寒大家,经方已经改得不成样子了,就是为了适应具体的病人,法无定法。你要是都像日本人那么笨,每个都不能越雷池一步;但也不能说他们,他们这样做也对,因为他们未得本意,所以他们就老老实实的来,这样也挺好,比现在有些人未得本意就妄自撺掇,篡改了以后觉着,诶,这不管用。这个就属于数典忘祖。过去古人煮汤的水也多,“以水七升,微火煮三升”,是个浓度问题。你看,大枣12枚,不少了吧,从这个12枚能看出他桂枝有多少克。你看他既然叫大枣,就不会太小,但也没今天这么大了。他既然要12枚,我估计也起码得二三十克这样子。但你看他以水七升,再加点药,这些药,大枣还有姜加进去,也得七八升,快一斗了,这个量不少了,不像咱们那个小药锅,所以他加的水也多,这浓度在这儿呢,然后每次服取一升,一天喝三次。同学:一升水据考证是毫升。行者:有时候就得喝多点。同学:那浓度是不是还是比现在熬的要大?行者:也差不太多。现代人的承受能力差一点,但古代人也有虚弱的,也差不到哪儿去,有强有弱。所以我觉得一般10克、12克就差不多了。同学:咱们10克、15克,是吃两次啊?行者:一切用药以临床症状为主。你像你临床感冒这些症状,你用15克的话,稍微体内阴分不足的,就存在一个吃完就阳越的现象,你要是加点附子的话,可能阳气不会太越,但是一次消耗要大一些。像有的人吃完蒸蒸而热,感觉脑袋上跟个蒸汽一样,老远摸着百会穴呼呼地,所以我觉得15g多了。你看看,体重是多少,多胖,可以给个15g,强人,15克、18克都行,一般人就10到12克,这已经管用了;嫌力量不够,中土再加点,下元不给附子,给点杜仲什么的。杜仲差点,杜仲收的。给点补骨脂,不过现在补骨脂都是盐(炒)的。所以呢建议大家弄点药准备着。现在补骨脂、益智仁、巴戟天现在都变成盐炒的了。同学:黑豆制的行吗?行者:黑豆制的也好一些。同学:最好是生的,是吧?行者:对。盐炒的,咸则软,是不是,散。你说肾气如果在底下本来就有点那个(不固),现在人内心焦急啊,浮动不安,他如果是那种憨憨傻傻的,那无所谓,稍微加点盐也挺好的。现在肾气本来就收不住了,你再加点盐分,把相火一调,肯定这药就带点其他作用出来,会使右路阳气相火不得敛降。如果要是本来就有元阳、肾气不收的话,吃完药就会头晕,感冒还没好,血压上来了,起则头眩。“桂枝三两”,桂色是什么?是紫,紫红,是吧?是暗红色,红色的色比较深,颜色比较深,所以呢,他是由阴中出阳,从颜色也能看出来。而且是用桂枝,我不建议用桂枝尖,就用桂枝就行。伤寒大家都用桂枝尖,那桂枝尖也可以啊,桂枝尖的力量就弱一些,但他透达的作用就更好。但是我们真正临床上用桂枝的时候,往往不是这种稍微有点伤风,往往是像黄元御讲的内伤杂病,很多人内在左路阳气就升达不开,你用点尖儿,太轻了,左关尺本来就有沉郁之气,这样发就没力量,所以还是用桂枝吧,就是那种小枝子,大概比小拇指要细一点。也有特别细的,叫桂枝尖的,跟自行车车条那么细。同学:桂枝尖还不好买。行者:有。同学:平时温阳就用桂枝就好了,不用那么细的,是吗?行者:你看书上,“桂枝三两,去皮”,你桂枝尖去什么皮呀?可见他这个就不是桂枝尖,有的人用桂枝尖,他皮跟肉都差不多。白芍三两。白芍苦平,久嚼了以后又有酸味,所以呢,他是苦性酸敛的一味药,平降,这是他的药性。白芍,这里写的是芍药,古代的芍药呢,白芍和赤芍都是现代的白芍。有人说是,这个白芍是花开两朵,花开有红花有白花,然后芍药里面就分出来白芍跟赤芍两种,但是在古代通叫一种芍药,跟现在那个赤芍,不是一个样。本身芍药这味药,白色,金石质地,但是呢,他隐隐透出点红色,所以呢,他有入营血的特质,在营血里有潜降,有敛藏的作用。大家每次看这个药,感觉感觉这个颜色,慢慢培养出来这个感觉,然后根据临床、《神农本草经》(来感受),因为我们现在不能一个个地尝了,当然你也可以尝尝,尝尝的话培养取类比象的感觉就更好,然后没事这药再吃吃,那你的感觉就更加真切了。甘草二两,炙。甘草是味什么药呢?甘温,甘草这味药呢,不光温,大家吃过甘草么?这是炙甘草,没用生甘草,生甘草是辣的,略微有点辣、辛,辛散通行,有点敛降之性。所以呢,过去说生甘草是清火的,什么清火的,生甘草是引火归元,引火归于土,所以生甘草清火,他流动性强一些。你炙甘草就不清火了?土能覆火,凡是外科疮疡的一些症状,炙甘草他雍滞,本来就是营卫雍滞导致的痈疮,这个时候呢,你再用炙甘草就不行了,就差一点。这是实证,所以用的生甘草,但生甘草是给一个,缓和一下,然后是补益一下中土之气,真正是要开破的话,你用不着甘草,用甘草反而是一种障碍。清什么火啊,实证的火热甘草能清么?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你看,没说热饮,是吧?适寒温,服一升,感觉正好跟病人体温差不多,喝着不寒不热。这里面就讲究,我们每个人是这样,有阳虚的病人喜欢喝热的,有人素体有时候阳气有点郁热的,就喜欢偏凉一点的,总归呢,就是叫这口药下到阳明胃以后,起码这气得顺,不能在这儿就堵上了。有人想吃凉的,你喝点热的,这药下去就感觉胃里不舒服,胃气就不和。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有时候全身都出汗,脚还不出,脚不出就着急了,脚不出的话,可能有寒气,下元有寒气;再一个,中土的力量可能还差点,一下就散得太快。他是这样,中土的力量要是不足的话,阳明气上来一半,他力量走完了;有时候不光是附子的事,你用附子再多不管用,你用附子再多不一定能出在脚上。这时候你考虑,这药里是不是温固中土的力量再加大点,再缓一点,让这个药走得慢一点。哗一身大汗从上面都出了,下半身脚还又干又燥,不用问,下一波烧来了更难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行者:为什么不可令如水流漓呢?同学:这阴分伤了行者:阴分伤了?哪儿阴伤了?那为什么不可令如水流漓,完了之后还得发汗呢?同学:他是微微出汗,就是只要“阳加于阴谓之汗”的那个“和”的状态,出多了汗肯定是伤血。行者:一看你就是搞模糊中医的,“一定要‘和’的状态”。一开始,不光是你,大家都搞这个状态,没有个“和”的状态,模模糊糊,好像,诶,调和好了就行。哪个调和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意思就是说,你来讲下。同学:如果水流漓的话,就是一种木气急,盗泻的现象,并不能解决(问题)。行者:这就是木气急,中阳一下就散了,中气更虚,营卫如何调和啊?所以说,一旦是水流漓了以后,病人又立马歇着了,然后慢慢慢慢就是说,不汗不吐不泻,什么药都不用,令阴阳自和就好了。这个病就这样,病的恢复已经到桂枝汤这个的时候,已经是内不足了,这个时候正气得复才能恢复啊,热稀粥什么都是在这儿补充中气的力量,叫他中气的力量一恢复,叫他自己升发出去。不是伤阴了,那要伤阴了,那变成阴虚燥热了,伤阴了,你还给桂枝汤?桂枝下咽,阳盛乃毙。同学:有时候感冒了,配个小柴胡和理中吃,有时候我们还故意把小柴胡热热的喝下去,出一身大汗反而不好,是吧?就应该温温的喝下去?行者:不是,那不是一个病。同学: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嘛?那样确实好得挺慢的,但那个时候还以为是热热的喝下去出一身大汗挺好的。也是感冒。行者:我这里讲的是,桂枝汤原于卫分,营卫之气不足,外在风邪扰动,这种人一看就天生挺弱的,外边风一吹,哎呀,有风了,风一大点呢,回来就弱,不行了,有点蔫了。桂枝汤一定人有点蔫,蔫蔫的,也不像那个麻黄汤那么厉害,高热,人马上就憋着,内在烦躁,那个(蔫)倒没那么明显。有中气虚弱的一面,你看这全都是辛甘合化为阳。白芍,入血分,敛降佐制,然后中土用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你一下子把阳气都发散开了,他还没走完呢,他整个中焦开发,营卫之气还没遍身,一下阳气全跑没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但这个条件不好达到,但你就往这个方向努力。这个给你个感觉,就是说,这个病是要振奋中气,中气恢复了以后,营卫充沛了自然就好了。你可以加*参,也可以加黄芪,都可以加,你知道这个了随便你加。加点参还更好,但是呢,参也属气啊,脾胃之气要濡润,尤其是在发热情况下,阳明之气有点燥了。你喝点热稀粥,这一碗热稀粥是什么粥?大米粥,这是阳明燥热了,你要给他喝碗面糊糊就差点。同学:这里面讲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意思是不是发汗盖多长时间,出汗差不多就别一直捂着了?行者:是的。这个病呢本来就不适合捂汗,一看汗出多,马上不能出太多汗,汗出多了,这个病人又得歇着了,可能又得隔几天,好好粥养着,伺候着,慢慢中气又恢复了。后面不有吗,大汗后,脉弱者,必伺阴阳和自解。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肯定啊,营卫之气一充沛,一调和就行了。你要再吃的话,就可以吃补益营卫之气的,补益中气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过去古人这个半日啊,我想也就是大概六个小时,所以呢,半日许令三服尽,我们临床用的是两个小时一次,但吃完三次也就歇了,就先停停了。吃完三次还不行的话,就有两方面,可能药力太弱,药力太弱一般不考虑,因为已经是你根据他的体质状况开出来的药。考虑他确实中气那兵确实不足,你要硬打仗的话,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呢再休息休息,再缓一缓,等正气再恢复一些。这底下又有个什么“铢两升斗考”,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大概瞧一瞧,其实作用也不大。一切“医者意也”,一切以自己的感觉为主,这就是王守仁说的“良知良能”,我们自己内心有把尺子,什么东西该大该小,该长该短,你只要试一试就感应,亲身地从实践中得来,感受。不是我们离开这个刻度就活不了了,那都是西方的,死人才会离开死东西活不了,我们是活人,灵活变化的。因为我们依据的是更大的象,天地日月变化,我们内心一进一退,刚柔,这个是大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鼻鸣干呕,这个右路还是阳热不能敛降,阳明胃气也跟着燥了,干呕,也跟着燥热上逆,鼻鸣,这也是阳明燥金之气,肺气。所以呢,这里用白芍清解,喝的是大米粥。阳浮而阴弱,不是说两寸脉浮,两尺脉沉,不是这么简单。我以前看书,看来看去就觉得这帮人纯粹瞎子摸象,没长眼睛,然后就在这儿瞎猜。阳浮阴弱是什么?第一方面,左路阳陷于阴了,你看很多桂枝汤脉象,桂枝汤很多脉象左路很沉的,然后阳分很弱的,对吧?阳分很弱,而且浮缓是一象,然后很多是沉缓、弱,这才是他的标准象,这是寸脉。相反,左关尺脉还有点寒象,当然紧象有时候也有。阳浮而阴弱,说的是阳陷于阴,然后阴不能守,这个时候内在的热气就泛滥上来,周身泛滥,阳热燥热。他这个燥热不是说少阳相火,三阳这个,他是说阳分收敛不足,从阴分来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什么叫阴弱?阴气守不住了。阴主敛凝,阴分之气镇不住了以后,他这个镇不住,还不是下元肾精,是中焦的太阴之气,中焦这个水谷阴分之气,他这个太阴之气守不住了之后,造成了脾胃浮阳啊,虚阳的一种上升浮动。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敛不住了,很容易就出汗。同学:那还是被肝气盗泄了?行者:是有扰动这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脾胃的阴分敛不住了。所以说,像这类病人的话,中焦要温固脾胃之气,这个是他需要做的。啬啬恶寒,能啬啬恶寒,左关尺脉就不会那么浮缓,是吧,紧脉。淅淅恶风,是毛孔开泻之象,还有翕翕发热,这是右边脉浮缓。鼻鸣干呕者,再怎么也是个,脉是软的,有点散的,不收的,桂枝汤主之。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当然也是感应了风木之气,风木的阳气欲疏不能疏,他不能从左路疏转了,因为右路不能收啊,所以他左路想疏疏不了。右路如果不收呢,营卫之气,卫气收就由阳而变为阴了,他不能变为阴,阴气不能守,守不住,所以呢,阴气就漏泄在外。也可以说是木气盗泻,但是木气盗泻往往讲的是以风木为主的克犯,但我们这里讲的是个虚证,中土的阴精之气不足。同学:那有没有在表的卫气不能和的,卫气不能收的情况?其实就是一股气,对吧?行者:本来就是一股气啊。这右路收不住了,左路也发不出来,然后呢,按理说,右路收不住,左路发不起来的话,直接敛右路就行了,益气固表,对吧?但这里面为什么不行呢?就因为中土的力量还不足,他要陷下去,左路也是打不开了,整个阳气不能振奋。所以在临床上桂枝神汤,桂枝汤治疗很多久病,疑难杂病,久病重病,因为他牵扯到一个阳气气机的一个衰弱、内陷的过程。他要光是治疗外感,里面没事,也不能在内伤杂病之中广泛应用。当然我们用他也是取其法意,你看黄元御的方子,一大半方子都可以化减成桂枝汤,一大半(方子),桂枝汤都是他的主线。这只是他给出的一个法,就是说,左路升阳,中气亏虚,要填补中气往上升达,都是这个路数。我们知道他的意思就行了,该用桂枝的用,不该用的呢,该收敛就收敛,现在的人都是“冬伤于精,春必病温”,都是内在精气不足,所以说,很多时候都得悠着点,别用桂枝,用桂枝只能舒服一阵。行,先讲到这,先休息休息。刚才讲这一条,“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什么叫鼻鸣?同学:打喷嚏。同学:呼吸不畅。行者:不对。什么叫鼻鸣?同学:《内经》里有一个“起则熏肺,使人喘鸣”……行者:别说这些。我一说什么叫鼻鸣,你就什么叫鼻鸣。你自己感受感受,对不对?东西都在外面,每天都在那儿抓。第一开始呢,一开始就是,什么叫做疼?实在不知道你掐一下自己,感受感受。(笑)这就跟你说,什么东西一定要身体力行,然后慢慢地感知越来越容易触动,容易敏锐了。以前我问某同学,什么都是书上说,谁谁谁怎么说,是吧?那谁谁谁都叫他滚蛋!我们感应出来以后,他们才允许上来;我们感应不出来,他们上场干嘛?捣乱?篡夺领导权来?鼻鸣,这不有吗,他怎么来的?是因为阳热之气上壅,对不对?不能说鼻息不畅,鼻息不畅叫鼻塞,鼻塞是半堵和不通都叫塞。你看有人鼻子堵,但是嘴一直闭着,你就知道虽然塞,但还是通的,只是他呼吸起来费劲儿。也有见先天肺不好的病人,鼻孔每时每刻就是鼻翼都张着,一看,这呼吸就很困难。这里边讲的,你看,我们在平常打坐数息的过程中,分一个风、气、喘,是吧?若有若无,打坐时候最正常的状态,叫气,好像感觉有气进来,但鼻子一点感觉都没有,就是有这种感觉来去,叫作气。风呢就不一样了,有风刮过来,刮过去,鼻子是有感觉的;而气就是意了,是一种感受。然后就是喘。他这里边就是说有点风、喘之象,鼻鸣,然后可能一睡着,呼吸就粗。但这里面的鸣呢,可能还有另外专门的,这种火热之气在上,就导致他上焦热气,呼吸更粗更盛,这种状况。到底真正怎么鸣,咱可能描述的时候,感知不一定到位,但是咱们可以猜出来他内在原因是什么,他必然不可能什么。就跟临床上一样,你不知道病人出了什么症状,但是你必然知道他该大概类似出什么症状;他如果出了什么症状,他必然是什么什么感觉,对不对?你说我胃胀,你一胀到底是什么样的胀,大概把他的感觉,从脉法之中类比出来,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胀。这个也一样,从前后条文中,类比出来他是什么样的症状。“鼻鸣干呕”,干呕是胃气上逆,胃气不降,阳明燥气,阳明燥金之气。你看这个“鼻鸣干呕”就知道了,,他肺胃一路不得敛降,从阳了。当然他这个从阳呢是虚阳,所以你看到这个阳,你不能清啊,我来点石膏,当然你来点石膏也可以啊。同学:实际上是往石膏转之前的一个表现。行者:有。同学:这个人本身肺胃不降,得了桂枝汤证之后,又出了一身汗……行者:他不是肺胃不降,本身就是阳气虚,他并没有实热,要有实热,一下就转阳明了。他这是虚热,虚热,所以就在阳明不停,郁不住。他始终还是个太阳病,左路不升,右路不降,环转不了,中气就没有资本让他环转。太阳病,发热汗出,此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就不讲了。“营弱卫强”,营弱呢,营气无力以升;卫强呢,风邪郁滞于上,风邪扰动。从这里面讲呢,他说营弱卫强,其实也不见得,营卫俱弱。营强不强呢?营因虚而强啊,营气也郁滞着了,也属于盛啊,所以才要疏达他,他郁住了。同学:卫气壅盛于表,营血郁滞在里。行者:他这个强弱怎么分判呢?就是说卫气张在外边,收不回来,表面上强;营气呢是内在实,他没发出去,表面上看他弱。他们两个应该是营弱卫虚,这是他们的象。但是他这里边又有一点,就是中风了,风邪扰动,郁热在外,燥热在外,所以产生了卫强,强也是邪气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欲救邪风,邪伤正了,中焦正气不足,营卫之气无力调和。你看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小孩感冒用什么方子?用二陈汤、柴芍二陈汤,因为二陈汤加生姜,他本来就是《局方》里治疗感冒的,跟这个也有类似之处。柴芍二陈也可以治他,只是他更重一些,他这个营气郁闭要更深一些,要不然的话,你没桂枝根本不管用。你看小孩不打蔫,你就可以用,你看小孩稍微有点蔫,就是营气舒张不上来了,没精神头了,你能不能用桂枝吗?左路营血不开了,这个时候就是桂枝,桂枝法嘛,根据量,你看着办。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和,先于其时发汗而愈,桂枝汤主之。先发热,后汗出,这是什么?这个是营气疏泄。这是营气有余啊,每天郁闭到一定时候,该发发不开,然后得时令相助,所以就开了,所以病在营气这儿,营气不足,然后是得了时令相助以后,他还舒展不开。但是卫气虚,时发热,然后自汗出,这个时候偏在左路。左路疏达,关键在于是桂枝理中。“先其时发汗则愈”,先期他酝酿酝酿,正好他酝酿到巅峰了,他这个劲儿差不多了,然后随势用桂枝往外疏达一下。当然你要是发过汗了你再发,这就没劲儿了,中气都无力了。你看黄元御在上面解释了一点,就是阳明病为什么老汗出病不愈呢,因为阳明病吧,越汗出,营卫越不调和,卫气越燥,本身燥热在内,燥热在里就缓解不了。他这个病因不一样,这个是病因就在左路,阳明病病因在右路。当然阳明病也有白虎桂枝汤。其实看多了以后你就发现,六经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随出随入,六经之病相互转化,随着他具体不同病情,你可以用不同的药。你非得把他按图索骥,掰开了,就像刘渡舟那样,那也行,那就是初步入门,大家都这么做。他没真正入门,跟他学的话,如果相信他,那后人都入不了门。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营气和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故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气和则愈,宜桂枝汤。这两条的感觉,明显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同学:前一条是偏于左路,后一条偏于右路。行者:后一条偏于中气虚,要振奋中气,当然是偏于右路。右路是什么?右路跟中气非常近,是因为右路不足,所以中气才不足。你看我们左手是木火,右手是金水,右手金水土,金土,这都是收敛的,所以说,土气是缓和之性,他是右路的,他本在右路。所以我们就知道,“病人常自汗出,此营气不和”,这怎么治?你看,像玉屏风,黄芪是君药,白术,以建中土为主,收敛敛降。这个病是因为卫气不足了,受了邪风的扰动,扰动以后他不开了,气虚嘛,然后呢,你再把气补齐,补齐了之后敛降下来。玉屏风这药其实挺好的,白术也是,他没有用其他的,干姜啊什么的,他不燥,白术是润的,他知道脾胃的精弱了。你看刚才那个第一个,第一个你要用玉屏风就白搭,用完了反而更燥。同学:这个方还需要用桂枝吗?行者:用啊。这是桂枝汤法,你可以把他变。你看玉屏风里边还有防风呢,你可以用少点儿。刚才不是说嘛,左右力量调和就在于你了。你可以把桂枝少用点,补中气的力量再多加点。同学:我的意思是桂枝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用?行者:完全不用的话不行。因为你看,“病人常自汗出”,常自汗出意味着什么?病人什么时候自汗出?肯定是动一动自汗出,着急了自汗出,他内在稍微有一点因,鼓动鼓动。其实重要在于肺卫不足,你把右路气敛住,敛足了,你没有点辛温药,左路发不出去的话,这个药方的力量就不完整。但是你说你能治不?你要光用生黄芪呢,生黄芪也有点辛散的作用,也会管用,但是在方义表法上就没这么完整了。我们开方子就是表法的,临床上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时候你不用桂枝可能效果更好。同学:我的理解,他既然要表法,既然左路不虚的话,肝气没问题,那就应该是桂枝去桂汤。行者:嗯,桂枝去桂汤不行,中阳本身就弱,没有桂枝扶持的话,没有桂枝这个表法扶持的话,光用白芍的话,你看玉屏风散里面连白芍都没了,这两个本身就是相互在营分,相互一开一合呼应的。同学:这个实中气是从左路开达,右路敛降。行者:对。这种用吧,方子力量比较浑厚一些,深一些;玉屏风散比较表浅一些,更适合于虚损劳伤的人,那就少少用一些。你见南方人就用玉屏风,见北方人还是以桂枝汤加减法。(众笑)当然你看了,你要是再南方的话,南方本来天气就盛,地气就薄,形阴就容易护不住他这种药性,你在南方就用南方药,南方药力量都弱,北方就用北方的药。现在有些病人,哎呀我用就用那个什么,现在香港有很多药都是好药。我说,香港那些药,有好多都是进口的,那都是东南亚的药,长的都那个什么,那气都飘;咱们用的是姜、桂、附、人参、补骨脂,都以北方药为主,药力浑厚。所以很多病,在南方治和在北方治是不一样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用药也是有或许差别的。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如果不刺风池,风府,用什么方子?可以用麻黄,可以用麻桂各半,考虑这个意思。因为太阳经从头走足,上焦他这个风气不够,开不了,不能往下走;桂枝汤呢,只是从里边调和营卫,往上充达,助阳气,是从里一层,是从肌腠来助皮毛,所以桂枝汤就深一些。你像风池、风府不开的话,你就得用风药了,当然你要能刺风池、风府,这样就更方便一些。用完桂枝汤以后,“反烦不解”,里边木火充实了,外边风邪还没开掉。同学:那里面有寒邪?行者:就是说可以用点开散的,麻黄力量大了点,适当用类似的,可以用麻黄少量的。不管什么风池、风府,太阳经气开不了呗,对吧?既然风寒开散不了,那该用啥药就用啥药,你不要想这是风,疏风,风邪。什么叫疏风?就是在表的阳气受到损伤了。风药都是辛散的,都是温的,辛温为主的,当然也有辛凉,用辛凉的就是说这个阳伤得不是太明显,而是下焦里气不收导致的平常有内在阴分损伤,只能用辛凉。你看现在很多人,一感冒都习惯吃辛凉解表药,好使,虽然你说不治根吧,但是吃完辛凉解表药,马上把右路阳气敛降下来了,而且他本身内在的精气弱,你一发吧,他阴精都敛不住。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一看就知道,“脉浮者热自发”,是不是,“阴弱者汗自出”,一看就明白了。阴弱者,左脉弱呗,是不是?阳浮者,右脉浮呗,一看就是,脉浮弱,指的是两个部位。但这个弱,更关键是中气的弱,而且中气的这个弱呢表现在营分上。营卫之气是这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可能说是一个特强一个特弱,有一个特强也是被郁住了,打不开,但本质上还是弱。中焦开发,这是营卫二气的本原;当然,卫分又关乎到下焦。
你看,没说热饮,是吧?适寒温,服一升,感觉正好跟病人体温差不多,喝着不寒不热。这里面就讲究,我们每个人是这样,有阳虚的病人喜欢喝热的,有人素体有时候阳气有点郁热的,就喜欢偏凉一点的,总归呢,就是叫这口药下到阳明胃以后,起码这气得顺,不能在这儿就堵上了。有人想吃凉的,你喝点热的,这药下去就感觉胃里不舒服,胃气就不和。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有时候全身都出汗,脚还不出,脚不出就着急了,脚不出的话,可能有寒气,下元有寒气;再一个,中土的力量可能还差点,一下就散得太快。他是这样,中土的力量要是不足的话,阳明气上来一半,他力量走完了;有时候不光是附子的事,你用附子再多不管用,你用附子再多不一定能出在脚上。这时候你考虑,这药里是不是温固中土的力量再加大点,再缓一点,让这个药走得慢一点。哗一身大汗从上面都出了,下半身脚还又干又燥,不用问,下一波烧来了更难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行者:为什么不可令如水流漓呢?同学:这阴分伤了行者:阴分伤了?哪儿阴伤了?那为什么不可令如水流漓,完了之后还得发汗呢?同学:他是微微出汗,就是只要“阳加于阴谓之汗”的那个“和”的状态,出多了汗肯定是伤血。行者:一看你就是搞模糊中医的,“一定要‘和’的状态”。一开始,不光是你,大家都搞这个状态,没有个“和”的状态,模模糊糊,好像,诶,调和好了就行。哪个调和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意思就是说,你来讲下。同学:如果水流漓的话,就是一种木气急,盗泻的现象,并不能解决(问题)。行者:这就是木气急,中阳一下就散了,中气更虚,营卫如何调和啊?所以说,一旦是水流漓了以后,病人又立马歇着了,然后慢慢慢慢就是说,不汗不吐不泻,什么药都不用,令阴阳自和就好了。这个病就这样,病的恢复已经到桂枝汤这个的时候,已经是内不足了,这个时候正气得复才能恢复啊,热稀粥什么都是在这儿补充中气的力量,叫他中气的力量一恢复,叫他自己升发出去。不是伤阴了,那要伤阴了,那变成阴虚燥热了,伤阴了,你还给桂枝汤?桂枝下咽,阳盛乃毙。同学:有时候感冒了,配个小柴胡和理中吃,有时候我们还故意把小柴胡热热的喝下去,出一身大汗反而不好,是吧?就应该温温的喝下去?行者:不是,那不是一个病。同学: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嘛?那样确实好得挺慢的,但那个时候还以为是热热的喝下去出一身大汗挺好的。也是感冒。行者:我这里讲的是,桂枝汤原于卫分,营卫之气不足,外在风邪扰动,这种人一看就天生挺弱的,外边风一吹,哎呀,有风了,风一大点呢,回来就弱,不行了,有点蔫了。桂枝汤一定人有点蔫,蔫蔫的,也不像那个麻黄汤那么厉害,高热,人马上就憋着,内在烦躁,那个(蔫)倒没那么明显。有中气虚弱的一面,你看这全都是辛甘合化为阳。白芍,入血分,敛降佐制,然后中土用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你一下子把阳气都发散开了,他还没走完呢,他整个中焦开发,营卫之气还没遍身,一下阳气全跑没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但这个条件不好达到,但你就往这个方向努力。这个给你个感觉,就是说,这个病是要振奋中气,中气恢复了以后,营卫充沛了自然就好了。你可以加*参,也可以加黄芪,都可以加,你知道这个了随便你加。加点参还更好,但是呢,参也属气啊,脾胃之气要濡润,尤其是在发热情况下,阳明之气有点燥了。你喝点热稀粥,这一碗热稀粥是什么粥?大米粥,这是阳明燥热了,你要给他喝碗面糊糊就差点。同学:这里面讲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意思是不是发汗盖多长时间,出汗差不多就别一直捂着了?行者:是的。这个病呢本来就不适合捂汗,一看汗出多,马上不能出太多汗,汗出多了,这个病人又得歇着了,可能又得隔几天,好好粥养着,伺候着,慢慢中气又恢复了。后面不有吗,大汗后,脉弱者,必伺阴阳和自解。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肯定啊,营卫之气一充沛,一调和就行了。你要再吃的话,就可以吃补益营卫之气的,补益中气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过去古人这个半日啊,我想也就是大概六个小时,所以呢,半日许令三服尽,我们临床用的是两个小时一次,但吃完三次也就歇了,就先停停了。吃完三次还不行的话,就有两方面,可能药力太弱,药力太弱一般不考虑,因为已经是你根据他的体质状况开出来的药。考虑他确实中气那兵确实不足,你要硬打仗的话,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呢再休息休息,再缓一缓,等正气再恢复一些。这底下又有个什么“铢两升斗考”,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大概瞧一瞧,其实作用也不大。一切“医者意也”,一切以自己的感觉为主,这就是王守仁说的“良知良能”,我们自己内心有把尺子,什么东西该大该小,该长该短,你只要试一试就感应,亲身地从实践中得来,感受。不是我们离开这个刻度就活不了了,那都是西方的,死人才会离开死东西活不了,我们是活人,灵活变化的。因为我们依据的是更大的象,天地日月变化,我们内心一进一退,刚柔,这个是大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鼻鸣干呕,这个右路还是阳热不能敛降,阳明胃气也跟着燥了,干呕,也跟着燥热上逆,鼻鸣,这也是阳明燥金之气,肺气。所以呢,这里用白芍清解,喝的是大米粥。阳浮而阴弱,不是说两寸脉浮,两尺脉沉,不是这么简单。我以前看书,看来看去就觉得这帮人纯粹瞎子摸象,没长眼睛,然后就在这儿瞎猜。阳浮阴弱是什么?第一方面,左路阳陷于阴了,你看很多桂枝汤脉象,桂枝汤很多脉象左路很沉的,然后阳分很弱的,对吧?阳分很弱,而且浮缓是一象,然后很多是沉缓、弱,这才是他的标准象,这是寸脉。相反,左关尺脉还有点寒象,当然紧象有时候也有。阳浮而阴弱,说的是阳陷于阴,然后阴不能守,这个时候内在的热气就泛滥上来,周身泛滥,阳热燥热。他这个燥热不是说少阳相火,三阳这个,他是说阳分收敛不足,从阴分来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什么叫阴弱?阴气守不住了。阴主敛凝,阴分之气镇不住了以后,他这个镇不住,还不是下元肾精,是中焦的太阴之气,中焦这个水谷阴分之气,他这个太阴之气守不住了之后,造成了脾胃浮阳啊,虚阳的一种上升浮动。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敛不住了,很容易就出汗。同学:那还是被肝气盗泄了?行者:是有扰动这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脾胃的阴分敛不住了。所以说,像这类病人的话,中焦要温固脾胃之气,这个是他需要做的。啬啬恶寒,能啬啬恶寒,左关尺脉就不会那么浮缓,是吧,紧脉。淅淅恶风,是毛孔开泻之象,还有翕翕发热,这是右边脉浮缓。鼻鸣干呕者,再怎么也是个,脉是软的,有点散的,不收的,桂枝汤主之。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当然也是感应了风木之气,风木的阳气欲疏不能疏,他不能从左路疏转了,因为右路不能收啊,所以他左路想疏疏不了。右路如果不收呢,营卫之气,卫气收就由阳而变为阴了,他不能变为阴,阴气不能守,守不住,所以呢,阴气就漏泄在外。也可以说是木气盗泻,但是木气盗泻往往讲的是以风木为主的克犯,但我们这里讲的是个虚证,中土的阴精之气不足。同学:那有没有在表的卫气不能和的,卫气不能收的情况?其实就是一股气,对吧?行者:本来就是一股气啊。这右路收不住了,左路也发不出来,然后呢,按理说,右路收不住,左路发不起来的话,直接敛右路就行了,益气固表,对吧?但这里面为什么不行呢?就因为中土的力量还不足,他要陷下去,左路也是打不开了,整个阳气不能振奋。所以在临床上桂枝神汤,桂枝汤治疗很多久病,疑难杂病,久病重病,因为他牵扯到一个阳气气机的一个衰弱、内陷的过程。他要光是治疗外感,里面没事,也不能在内伤杂病之中广泛应用。当然我们用他也是取其法意,你看黄元御的方子,一大半方子都可以化减成桂枝汤,一大半(方子),桂枝汤都是他的主线。这只是他给出的一个法,就是说,左路升阳,中气亏虚,要填补中气往上升达,都是这个路数。我们知道他的意思就行了,该用桂枝的用,不该用的呢,该收敛就收敛,现在的人都是“冬伤于精,春必病温”,都是内在精气不足,所以说,很多时候都得悠着点,别用桂枝,用桂枝只能舒服一阵。行,先讲到这,先休息休息。刚才讲这一条,“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什么叫鼻鸣?同学:打喷嚏。同学:呼吸不畅。行者:不对。什么叫鼻鸣?同学:《内经》里有一个“起则熏肺,使人喘鸣”……行者:别说这些。我一说什么叫鼻鸣,你就什么叫鼻鸣。你自己感受感受,对不对?东西都在外面,每天都在那儿抓。第一开始呢,一开始就是,什么叫做疼?实在不知道你掐一下自己,感受感受。(笑)这就跟你说,什么东西一定要身体力行,然后慢慢地感知越来越容易触动,容易敏锐了。以前我问某同学,什么都是书上说,谁谁谁怎么说,是吧?那谁谁谁都叫他滚蛋!我们感应出来以后,他们才允许上来;我们感应不出来,他们上场干嘛?捣乱?篡夺领导权来?鼻鸣,这不有吗,他怎么来的?是因为阳热之气上壅,对不对?不能说鼻息不畅,鼻息不畅叫鼻塞,鼻塞是半堵和不通都叫塞。你看有人鼻子堵,但是嘴一直闭着,你就知道虽然塞,但还是通的,只是他呼吸起来费劲儿。也有见先天肺不好的病人,鼻孔每时每刻就是鼻翼都张着,一看,这呼吸就很困难。这里边讲的,你看,我们在平常打坐数息的过程中,分一个风、气、喘,是吧?若有若无,打坐时候最正常的状态,叫气,好像感觉有气进来,但鼻子一点感觉都没有,就是有这种感觉来去,叫作气。风呢就不一样了,有风刮过来,刮过去,鼻子是有感觉的;而气就是意了,是一种感受。然后就是喘。他这里边就是说有点风、喘之象,鼻鸣,然后可能一睡着,呼吸就粗。但这里面的鸣呢,可能还有另外专门的,这种火热之气在上,就导致他上焦热气,呼吸更粗更盛,这种状况。到底真正怎么鸣,咱可能描述的时候,感知不一定到位,但是咱们可以猜出来他内在原因是什么,他必然不可能什么。就跟临床上一样,你不知道病人出了什么症状,但是你必然知道他该大概类似出什么症状;他如果出了什么症状,他必然是什么什么感觉,对不对?你说我胃胀,你一胀到底是什么样的胀,大概把他的感觉,从脉法之中类比出来,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胀。这个也一样,从前后条文中,类比出来他是什么样的症状。“鼻鸣干呕”,干呕是胃气上逆,胃气不降,阳明燥气,阳明燥金之气。你看这个“鼻鸣干呕”就知道了,,他肺胃一路不得敛降,从阳了。当然他这个从阳呢是虚阳,所以你看到这个阳,你不能清啊,我来点石膏,当然你来点石膏也可以啊。同学:实际上是往石膏转之前的一个表现。行者:有。同学:这个人本身肺胃不降,得了桂枝汤证之后,又出了一身汗……行者:他不是肺胃不降,本身就是阳气虚,他并没有实热,要有实热,一下就转阳明了。他这是虚热,虚热,所以就在阳明不停,郁不住。他始终还是个太阳病,左路不升,右路不降,环转不了,中气就没有资本让他环转。太阳病,发热汗出,此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就不讲了。“营弱卫强”,营弱呢,营气无力以升;卫强呢,风邪郁滞于上,风邪扰动。从这里面讲呢,他说营弱卫强,其实也不见得,营卫俱弱。营强不强呢?营因虚而强啊,营气也郁滞着了,也属于盛啊,所以才要疏达他,他郁住了。同学:卫气壅盛于表,营血郁滞在里。行者:他这个强弱怎么分判呢?就是说卫气张在外边,收不回来,表面上强;营气呢是内在实,他没发出去,表面上看他弱。他们两个应该是营弱卫虚,这是他们的象。但是他这里边又有一点,就是中风了,风邪扰动,郁热在外,燥热在外,所以产生了卫强,强也是邪气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欲救邪风,邪伤正了,中焦正气不足,营卫之气无力调和。你看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小孩感冒用什么方子?用二陈汤、柴芍二陈汤,因为二陈汤加生姜,他本来就是《局方》里治疗感冒的,跟这个也有类似之处。柴芍二陈也可以治他,只是他更重一些,他这个营气郁闭要更深一些,要不然的话,你没桂枝根本不管用。你看小孩不打蔫,你就可以用,你看小孩稍微有点蔫,就是营气舒张不上来了,没精神头了,你能不能用桂枝吗?左路营血不开了,这个时候就是桂枝,桂枝法嘛,根据量,你看着办。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和,先于其时发汗而愈,桂枝汤主之。先发热,后汗出,这是什么?这个是营气疏泄。这是营气有余啊,每天郁闭到一定时候,该发发不开,然后得时令相助,所以就开了,所以病在营气这儿,营气不足,然后是得了时令相助以后,他还舒展不开。但是卫气虚,时发热,然后自汗出,这个时候偏在左路。左路疏达,关键在于是桂枝理中。“先其时发汗则愈”,先期他酝酿酝酿,正好他酝酿到巅峰了,他这个劲儿差不多了,然后随势用桂枝往外疏达一下。当然你要是发过汗了你再发,这就没劲儿了,中气都无力了。你看黄元御在上面解释了一点,就是阳明病为什么老汗出病不愈呢,因为阳明病吧,越汗出,营卫越不调和,卫气越燥,本身燥热在内,燥热在里就缓解不了。他这个病因不一样,这个是病因就在左路,阳明病病因在右路。当然阳明病也有白虎桂枝汤。其实看多了以后你就发现,六经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随出随入,六经之病相互转化,随着他具体不同病情,你可以用不同的药。你非得把他按图索骥,掰开了,就像刘渡舟那样,那也行,那就是初步入门,大家都这么做。他没真正入门,跟他学的话,如果相信他,那后人都入不了门。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营气和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故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气和则愈,宜桂枝汤。这两条的感觉,明显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同学:前一条是偏于左路,后一条偏于右路。行者:后一条偏于中气虚,要振奋中气,当然是偏于右路。右路是什么?右路跟中气非常近,是因为右路不足,所以中气才不足。你看我们左手是木火,右手是金水,右手金水土,金土,这都是收敛的,所以说,土气是缓和之性,他是右路的,他本在右路。所以我们就知道,“病人常自汗出,此营气不和”,这怎么治?你看,像玉屏风,黄芪是君药,白术,以建中土为主,收敛敛降。这个病是因为卫气不足了,受了邪风的扰动,扰动以后他不开了,气虚嘛,然后呢,你再把气补齐,补齐了之后敛降下来。玉屏风这药其实挺好的,白术也是,他没有用其他的,干姜啊什么的,他不燥,白术是润的,他知道脾胃的精弱了。你看刚才那个第一个,第一个你要用玉屏风就白搭,用完了反而更燥。同学:这个方还需要用桂枝吗?行者:用啊。这是桂枝汤法,你可以把他变。你看玉屏风里边还有防风呢,你可以用少点儿。刚才不是说嘛,左右力量调和就在于你了。你可以把桂枝少用点,补中气的力量再多加点。同学:我的意思是桂枝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用?行者:完全不用的话不行。因为你看,“病人常自汗出”,常自汗出意味着什么?病人什么时候自汗出?肯定是动一动自汗出,着急了自汗出,他内在稍微有一点因,鼓动鼓动。其实重要在于肺卫不足,你把右路气敛住,敛足了,你没有点辛温药,左路发不出去的话,这个药方的力量就不完整。但是你说你能治不?你要光用生黄芪呢,生黄芪也有点辛散的作用,也会管用,但是在方义表法上就没这么完整了。我们开方子就是表法的,临床上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时候你不用桂枝可能效果更好。同学:我的理解,他既然要表法,既然左路不虚的话,肝气没问题,那就应该是桂枝去桂汤。行者:嗯,桂枝去桂汤不行,中阳本身就弱,没有桂枝扶持的话,没有桂枝这个表法扶持的话,光用白芍的话,你看玉屏风散里面连白芍都没了,这两个本身就是相互在营分,相互一开一合呼应的。同学:这个实中气是从左路开达,右路敛降。行者:对。这种用吧,方子力量比较浑厚一些,深一些;玉屏风散比较表浅一些,更适合于虚损劳伤的人,那就少少用一些。你见南方人就用玉屏风,见北方人还是以桂枝汤加减法。(众笑)当然你看了,你要是再南方的话,南方本来天气就盛,地气就薄,形阴就容易护不住他这种药性,你在南方就用南方药,南方药力量都弱,北方就用北方的药。现在有些病人,哎呀我用就用那个什么,现在香港有很多药都是好药。我说,香港那些药,有好多都是进口的,那都是东南亚的药,长的都那个什么,那气都飘;咱们用的是姜、桂、附、人参、补骨脂,都以北方药为主,药力浑厚。所以很多病,在南方治和在北方治是不一样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用药也是有或许差别的。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如果不刺风池,风府,用什么方子?可以用麻黄,可以用麻桂各半,考虑这个意思。因为太阳经从头走足,上焦他这个风气不够,开不了,不能往下走;桂枝汤呢,只是从里边调和营卫,往上充达,助阳气,是从里一层,是从肌腠来助皮毛,所以桂枝汤就深一些。你像风池、风府不开的话,你就得用风药了,当然你要能刺风池、风府,这样就更方便一些。用完桂枝汤以后,“反烦不解”,里边木火充实了,外边风邪还没开掉。同学:那里面有寒邪?行者:就是说可以用点开散的,麻黄力量大了点,适当用类似的,可以用麻黄少量的。不管什么风池、风府,太阳经气开不了呗,对吧?既然风寒开散不了,那该用啥药就用啥药,你不要想这是风,疏风,风邪。什么叫疏风?就是在表的阳气受到损伤了。风药都是辛散的,都是温的,辛温为主的,当然也有辛凉,用辛凉的就是说这个阳伤得不是太明显,而是下焦里气不收导致的平常有内在阴分损伤,只能用辛凉。你看现在很多人,一感冒都习惯吃辛凉解表药,好使,虽然你说不治根吧,但是吃完辛凉解表药,马上把右路阳气敛降下来了,而且他本身内在的精气弱,你一发吧,他阴精都敛不住。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一看就知道,“脉浮者热自发”,是不是,“阴弱者汗自出”,一看就明白了。阴弱者,左脉弱呗,是不是?阳浮者,右脉浮呗,一看就是,脉浮弱,指的是两个部位。但这个弱,更关键是中气的弱,而且中气的这个弱呢表现在营分上。营卫之气是这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可能说是一个特强一个特弱,有一个特强也是被郁住了,打不开,但本质上还是弱。中焦开发,这是营卫二气的本原;当然,卫分又关乎到下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