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被称为:“呕家圣药”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姜皮、姜、姜根、百辣云
拉丁学名

ingiberofficinaleRoscoe
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姜目姜科姜属姜种
处方用名:生姜
分布区域:我国中东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
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
/p>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4.寒痰咳嗽5.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剂
/p>
1、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2、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再造散:人参、黄芪、甘草、桂枝、附子、羌活、防风、川芎、赤芍、细辛、煨生姜、大枣。4、葱白七味饮:葱白、淡豆豉、葛根、生姜、生麦冬、干地黄。5、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6、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7、吴茱萸汤
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8、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9、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10、炙甘草汤: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11、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12、枳实消痞丸:干生姜、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
13、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枣。
14、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15、丁香柿蒂汤:丁香、生姜、柿蒂、人参。16、温经汤: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17、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甘草、生姜、大枣。
18、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α-姜烯、β-檀香萜醇、β-水芹烯、6-姜辣素、3-姜辣素、4-姜辣素、5-姜辣素、8-姜辣素、生姜酚、姜醇、姜烯酮、姜酮等。还含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氨基酸。
药理作用
/p>1.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抗菌(3)抗病毒(4)镇痛(5)抗炎2.其他药理作用(1)止吐(2)促消化(3)抗氧化(4)抗肿瘤(5)降血糖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中散有外韧型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大部分,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散列,近中柱鞘部位维管束形小,排列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细胞;并含淀粉粒。(2)取本品1g,切成1~2mm的小块,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生姜皮
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切下的外表皮。
药性:辛、凉。
功效: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生姜汁
来源:用生姜捣汁入药。
功效: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临床应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
用法用量:3~10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