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村的张木匠,这几日愁眉苦脸,一到天黑就跑出去喝酒。
发小调侃他,一家之主,还能被个女人降住?张木匠叹了口气,有苦难言!
他的母亲强势,自打新媳妇过门,就鸡蛋里挑骨头,处处针对,可老婆也不是好惹的,摔摔打打,还动起了手!
婆媳二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点芝麻大的事儿,也要大吵大闹。这不,今天他刚进门,母亲就哭着要跳河,媳妇儿也闹着要上吊。
张木匠焦头烂额,摔门而出。
就在二人长吁短叹时,坐在隔壁桌的老头儿,突然凑过来,抿了口小酒说,“小兄弟,我有一妙计!”
张木匠回头一望,竟是义乌名医朱丹溪,连忙跪下磕头,“先生帮帮我!”
朱丹溪捋捋胡子,附在张木匠耳边,低声说出6个字。
张木匠一听,惊得目瞪口呆,“砍老母,休老婆?”
砍母休妻,朱丹溪为何敢口出诳语?
一、“怒”也是病,是病就能治
朱丹希面对质疑,笑眯眯摁住木匠,又附在他耳旁,说了很久,木匠听着听着,不由笑了起来……
这天夜里,张木匠刚钻进被窝,老婆的枕头风就刮了过来,诉说婆婆的种种不是。
张木匠压低声音说,“我外出做一年活,回来就把这个老骨头弄死,你对外就说,贼上门偷东西,出了意外。把她打死,我们就能过上清静日子。”
老婆一愣,忙用手捂住他的嘴,紧接着,又眉开眼笑。
张木匠继续交代,“我不在家时,你要对母亲格外好些,免得日后讨人怀疑!”
老婆听了,一个劲儿点头。
次日,他背起包袱,又对母亲说,“儿子出门一年,等挣了钱回来,就把这个不孝的母老虎休了,另娶一个称心的伺候您!”
一番话,说得老母亲又哭又笑。
张木匠趁机叮嘱,“我不在家,您要格外忍让些,要不打起来,您肯定吃亏!消消气,等我回来再和她算账。”
母亲听了,也觉得有理,暗暗记在心里。
张木匠一走,婆媳俩都像变了个人,处处忍让,很快媳妇儿又生了个儿子,婆婆怕落人口实,外加心疼孙子,伺候月子格外周全。
将心比心,儿媳见婆婆如此善待自己,心里十分感动,也与婆婆和睦相处。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张木匠乐滋滋回到家,偷偷把媳妇拽进屋,从担子里取出一把斧头,就要去杀人。
媳妇见了,“哇”一声跪在地上求情,“疯了吗,你怎敢如此大逆不道?”
二人拉扯了半天,张木匠不再坚持,又跑到母亲房里,取出纸笔,就要写休书。
母亲一看,“啪”一个大巴掌迎面扇来,“你个狼心狗肺的负心汉!”
张木匠暗自得意,一对冤家,竟成了互敬互爱的好婆媳,还是朱先生技高一筹!
原来,这都是朱丹溪设的一场局,在他看来,“怒”也是病,是病就能治!
果然,万物皆可医!朱丹溪,真乃神人也!
二、小小豆豉,对付刁蛮父母官
朱丹溪不但医术高超,还医德高尚,对不懂的知识,更是虚心求教。
年,45岁的朱丹溪离开义乌,来到江苏苏州。
在长江的一条小河边,他突然看见,岸边的2块大石头上,摆着3只大竹匾,竹匾上摊晒着圆溜溜的大豆,一个老翁,正拿着竹耙来回拨动。
朱丹溪连忙作揖,“老伯,您晒这么多大豆干什么?”
老翁指了指远处2口大缸,“做菜!”
朱丹溪吃了一惊,忙跟随老翁来到2口大缸前,只见一口缸里,浸泡了许多中草药;另一口缸里,则是麻黄药汁。
老翁接着说,“将2缸药汁混在一起,浸泡大豆2天后,豆膨胀为2倍大,再倒出来煮熟,放瓮里发酵,就成了豆豉。”
朱丹熙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只见老翁返回屋里,端出一碗黑黑的豆豉,伴着葱叶、辣椒、蒜末,煞是好看。
朱丹溪抓了几粒放进嘴里,果然神清气爽,辣香直冲鼻窍。
他立刻掏出一吊钱,向老翁买了一大包豆豉,并将豆豉的做法默默记在心里。
回到义乌后,在朱丹溪的介绍下,豆豉作为一种家常小菜,很快传扬开来,还有了“下饭榔头”的美名。
可朱丹溪却神秘地说,“这小东西,日后有大用场!”
果然,有一次义乌的达鲁花赤(相当于县令),喜得贵子,大宴七日,结果贪杯加风寒,骨节酸痛,咳喘不已。
家丁、幕僚四处寻医,可请来的郎中,一致认为应服用麻黄。
然而,这位官吏是回族人,读过几年医书,生平最忌麻黄,一看方子就直摇头,“我一把老骨头,经得住折腾吗?你们是想害死我!”
众郎中一听,面面相觑!家丁没办法,只好去请乡下的朱丹溪。
达鲁花赤一看,粗布破衣,立刻嫌弃起来,“治了半辈子病,还如此穷酸,能有什么本事?”
朱丹溪毫不介意,仍提笔开方:豆豉一碟。
达鲁花赤一看,气得眉毛直跳,“一碟小菜,焉能为药?”
朱丹溪却抿嘴笑道,“正因是一碟小菜,试试无妨。”
当晚,达鲁花赤遵照朱丹溪的法子,用一碗热气腾腾的薄粥,佐以一小碟豆豉。
饭毕,他浑身冒汗,安然睡了一觉,次日醒来,病症全无。
众人惊呼,“朱丹琪真是神了!”他却笑道,“豆豉的配方中,不正有麻黄吗?”
其实,朱丹溪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两次科举不中,年过30,才弃儒学医。
他流芳后世,也不过是因为踏踏实实,遇事死磕,不轻言放弃。
所以,唯天下之至拙,方能胜天下之至巧。
成功之路,没有捷径!